《叛道》推薦序
為什麼民主了,我們還是不幸福?
林暉鈞(小提琴手、翻譯工作者)
民主曾經是臺灣社會努力追求的「普世價值」。經歷過戒嚴時期的人都知道,我們的前輩先人,是如何犧牲個人的幸福與自由、甚至是生命,前仆後繼、不斷衝撞體制,才終於換來今日臺灣社會的民主與自由。今天,我們可以說,臺灣是一個貨真價實的民主社會。大大小小各種地方首長、各級議會的議員,甚至連總統,都是透過普通選舉由人民選出來的。我們也享有很大的言論自由,可以批評政府及政策,不需要冒著生命的危險。前輩先人所追求的理想,似乎是達到了。
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我們過得並不好。我們選出來的官員、議員,不但忽視我們的意見與權益,還反過來擅自支配我們的命運。大企業在政府的護航下,大規模地污染土地、空氣、水,殘害我們的生命。公權力幫助建商掠奪我們的土地,搶走我們安身立命的家。物價高騰,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財富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而我們對於這些現象,對於那些有錢的企業主、有權的政客,一點辦法都沒有。為什麼會這樣?
會有這樣的疑問的人,恐怕都和我一樣,曾經對於民主有所誤解,以為一旦實施了民主制度,我們的聲音就會被聽見,我們的基本人權自然會受到保護,公平與正義自動會獲得伸張。但事實上,民主制度並沒有這樣的能耐。民主是一個空架子,並沒有實質的內容;它頂多是提供我們一個相對安全的抗爭環境(有時候連這一點也做不到),讓我們不會因為表達自己的意見、主張自己的權利,就遭到毆打、逮捕、監禁或處決。除此之外,我們的任何權益,仍然必須透過抗爭,而且是有組織的抗爭,才有可能獲得。我們甚至可以說,有組織的抗爭,必須是民主社會的一部分。
這是作者阿林斯基的世界觀,也是《叛道》這本書所預設的前提。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阿林斯基的兩個態度:第一,在強者與弱者利益相衝突的時候,他選擇站在弱者這一方;第二,雖然阿林斯基大量地使用「革命」、「戰鬥」、「基進分子」等等強度很高的字彙,但事實上他所提倡的,是一種體制內的改革(縱使他屢屢提到「改變體制」這個字眼)。換句話說,不管抗爭的手段如何劇烈,抗爭的目的只在於爭取權益、改革不公不義,而不在於取得政權。如果我們能夠認清這一點,以及它必然會帶來的限制,那麼這本書對我們來說,就有無比的價值。
近年來,臺灣的社會運動跳脫了政治運動的窠臼,開始涉入各式各樣的議題,抗爭不但開始為一般社會大眾所接受,也逐漸成為社會生活的常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深入地方、社區、弱勢團體「蹲點」,也就是進行組織者的工作,這和阿林斯基的做法不謀而合。《叛道》就是為這樣的青年所撰寫的,其中充滿了一位前輩從實踐得來的智慧,以及對後繼工作者無限的疼惜。相信此書中文版的出版,必定可以帶給臺灣的年輕組織工作者許多啓發,讓他們少走很多冤枉路。只要社會還存著不公平、不正義,《叛道》一書就永遠有存在的意義。
引用通告: 為什麼民主了,我們還是不幸福? | zisonwu
引用通告: 《叛道︰改變國家的基進力量》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