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下面隱藏著若干的小事件。實際上,事情並不會突然發生,往往是幾個有連鎖關係的主要因素,經過一段時間慢慢地成形,然後結合在一起迸出一個大事件。另外,在某個時間點上,人們所做出的小決斷,也會把歷史扯往不合理的方向去。因此,如果不談這些,就不用談歷史了。然而困難之處,也就在這個地方。……人類的英智和愚昧、勇氣與卑劣、善意及野心,全都被寫進歷史,而所謂歷史,它思考的是什麼呢?總而言之,是關於人的學問。」
半藤一利在《昭和史 第一部 1926-1945》的〈後記〉寫下這段話;從兩部改編自其作品的電影多少可體會他的意思:分別在2011年(太平洋戰爭開戰70週年)和2015年(終戰70週年)於日本上映的《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和《日本最長的一天》。這兩部電影的視角異於《永遠的0》,但都讓人反省戰爭。
2015年,台灣的出版既反應「終戰70週年」的意象(如《日本最漫長的一天》、《有一類戰犯叫參謀》、《活著回來的男人》等),也映現「抗戰70週年」的主題(如《八年抗戰》、《重探抗戰史》、《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等),還提供了中日戰爭下容易被遺忘的台灣視角(如《空襲福爾摩沙:二戰盟軍飛機攻擊台灣紀實》和《米機襲來:二戰台灣空襲寫真集》)。這些繽紛的出版顯示出在東亞的歷史脈絡下,戰爭的經驗與記憶極其多元而複雜。
出生於神戶的陳舜臣,他的成長期正逢日本一步步朝向軍國主義狂飆的昭和年代(滿州事變〔1931年,7歲〕、二二六事件〔1936年,12歲〕、盧溝橋事變〔1937年,13歲〕、諾門罕戰役〔1939年,15歲〕)。1941年4月,他入讀大阪外國語學校,該年12月發生珍珠港事件,開啟了太平洋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他深刻體驗到在日台灣人的身分處境,也經歷日本同學的「學徒出陣」,還目睹了阪神大空襲後的滿目瘡痍,這些經驗可見於自傳體小說《青雲之軸》;而戰後台灣所呈現的「戰爭的延續」,則是推理小說《憤怒的菩薩》的母題;至於《半路上》的時間範圍,是從出生(1924年)到獲得江戶川亂步賞(1961年)為止。2016年的三部曲出版計畫,將在日本人、中國人、台灣人的戰爭經驗外,提出「在日台灣人」的戰爭視角。
引用通告: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
引用通告: 《青雲之軸》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
引用通告: 《青雲之軸》、《憤怒的菩薩》、《半路上》──陳舜臣大時代三部曲專題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
引用通告: 陳舜臣的戰爭體驗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
引用通告: 陳舜臣與山崎豐子的戰爭體驗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
讚哦!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