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登陸之日》描述主角日本人長谷川辰雄和朝鮮人金俊植,一同經歷了諾門罕戰役、莫斯科戰役以及諾曼第戰役。金俊植先被徵召進入日本關東軍,再遭蘇聯紅軍所俘為其所用,最後又成為德軍的一員。從1938到1944年,金俊植換穿了三次軍裝,一再被迫為他國而戰,成了大時代下曲折的故事。電影取材自楊景鍾等人的經歷,這是歐美戰爭電影中少有的視角。
司馬遼太郎的作品《坂上之雲》反思了日俄戰爭的慘痛代價;井口和起《日俄戰爭的時代》除了從當時的國際局勢來分析日俄戰爭的前因後果,也試圖發出平民的聲音。事實上,日本、俄國、滿州的糾結並未因著日俄戰爭的結束而休止。村上春樹在《發條鳥年代記》三部曲中或隱或現地寫下諾門罕與滿州的事;在《邊境.近境》的〈諾門罕的鐵之墓場〉裡則描寫自己走訪實地的感受,「至少我絕對不會忘記那些東西在那裡,曾經在那裡。因為除了不忘記之外,也許我什麼也無能為力。」山崎豐子《不毛地帶》的主角壹岐正原本是大本營參謀,終戰時前往中國東北向關東軍發布天皇聖旨,遭俄軍俘虜而在西伯利亞勞改11年;《活著回來的男人》主角小熊謙二則是真切經歷過西伯利亞戰俘營的日本兵。
司馬遼太郎比陳舜臣年長一歲,同為大阪外國語學校的學生(前者主修蒙古語,後者專攻印度語和波斯語),兩人結為終生摯友,是日本文壇的「歷史小說雙璧」。山崎豐子與陳舜臣同年,陳舜臣因戰爭緣故提早自大阪外國語學校畢業(終戰後因國籍問題而斷絕學術之路),山崎豐子在大學二年級(京都女子大學國文學部)即被動員到軍工廠擦拭彈藥(男學生則成了特攻隊的一員),「戰爭」日後成了山崎豐子筆下探索不輟的重要主題。
村上春樹與陳舜臣相差了25歲,但神戶都是他們某種意義上的「故鄉」,陳舜臣一生經歷了三次神戶重創(大水災、大轟炸、大地震),村上春樹則對度過青春期的神戶有著特別的情感,「我老家一直在蘆屋,由於九五年一月的阪神大地震的關係,幾乎變成無法居住的狀態……因此,我和阪神間聯繫的具體牽絆,除了記憶的累積(我的重要資產)之外,現在已經不存在了……這個事實,帶給我若干的失落感。記憶的軸,在體內發出輕微的輾軋聲。」
心愛的「故鄉」發生大地震,陳舜臣發表過他的感受,而日劇《神戶新聞的7日間》中的社會部記者陳友昱正是他的姪兒(陳謙臣的兒子)。村上春樹則以小說《神的孩子都在跳舞》來傳達心意,「神戶是我成長的地方,因此我很想寫一點什麼。但不想在長篇小說和中篇小說裡以這個主題來寫。因而不得不以短篇連作的形式來寫。因為是連作,在開始執筆前先決定了幾個規則。不以神戶為舞台。不描寫因為地震而直接受害的人。雖然如此,但描寫因為地震而靈魂在某種形式上受到震撼的人。」
歷史中有許多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是故事的曲折所在,就像《登陸之日》挖掘並呈現出一段少有人聞問的不凡際遇。陳舜臣出版計畫,一方面試圖補充「台灣文學」和「台灣歷史」中闕漏的一角,另方面也希望探索陳舜臣在「昭和日本」這個時空下的經歷、思索及寫作。1925年出生的小熊謙二,藉由自身驚人的記憶力和社會學家兒子小熊英二的提問與書寫,終能將生命經歷記錄下來。1924年出生的陳舜臣如今已不再人世,更多關於他的生平細節、身分認同、內心轉折、精神世界等,便只能留待紀錄片計畫一步一步的追尋了。
引用通告: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
引用通告: 《青雲之軸》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
引用通告: 《青雲之軸》、《憤怒的菩薩》、《半路上》──陳舜臣大時代三部曲專題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