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帝國邊緣

標準

隨著日清戰爭、日俄戰爭的勝利,日本的國境逐漸擴張,先後以各種形式將台灣、朝鮮及滿州納入版圖。在殖民政策下,日本人開始移居到這些地方;與此同時,也發生反向的移動。在陳舜臣《青雲之軸》、邱永漢《濁水溪》和《檢察官》的小說場景中,台灣人和朝鮮人便活動於日本本土。台灣人甚至跨越緯度,遠赴滿州求學與就業(見《日治時期在「滿州」的台灣人》)。殖民擴張造就了多向移動,而戰爭把人們捲進複雜的關係中。《青雲之軸》和《濁水溪》裡的在日台灣人(和在日朝鮮人)都面臨強制徵兵的難題;台灣因日中戰爭而夾在兩國之間,台灣人的身分認同也擺盪其中。

957671844     url

隨著戰敗,日本的國境由擴張到限縮,但終戰並未讓歷史糾結劃下句點,反而再次造成人們的際遇變遷,如西伯利亞滯留者遺華日僑、在台日人的引揚(見電影《海角七號》和《太平輪》,以及《灣生回家》),而日本人則在GHQ的管制下過活(見日劇《LEADERS》《天皇的御廚》《紅白誕生的那天》,以及松本清張的《日本之黑霧》)。

url

然而,終戰不僅帶給日本人巨大衝擊,也影響了台灣人的前途命運。陳舜臣的自傳《半路上》談到身為在日台灣人,因失去日本籍而無法續留國立學校,從事研究的職志因而中輟,之後回到故鄉台灣遭逢二二八事件;推理小說《憤怒的菩薩》則呈現戰後台灣社會裡「戰爭的延續」。邱永漢筆下《濁水溪》和《檢察官》的主角於台灣出生、留學東大,戰後回台經歷二二八事件,在似乎無止盡的漂泊中哀嘆:「令人眼炫的熱帶陽光是明亮的,但曝露在這陽光下的台灣社會卻是悲慘的。」「南國的天空為什麼如此之藍?與這藍天相比,下面的世界為什麼如此晦暗?」

陳舜臣的弟弟敏臣於1946年成了戰後第一批到中國升學的「公費生」(見《一九四六‧被遺忘的台籍青年》);陳舜臣的妹妹妙玲於1953年透過「華僑返國計畫」前往中國,任職於撫順戰犯管理所(見《台灣人的牽絆:搖擺在台灣、大陸與日本間的「三顆心」》)。邱永漢於1948年12月逃亡香港、1954年再移居日本,他的直木賞作品《香港》和以林獻堂晚年境遇為底本的《客死》,都在捕捉及描寫流亡者的生活與心境。

url

陳舜臣出版和紀錄片計畫及相關閱讀(陳舜臣的解謎人生「終戰70週年」背後的陳舜臣歷史細節中的陳舜臣),試圖回返東亞歷史脈絡來理解過去活在帝國邊緣的人們如何生存奮鬥、如何在給定的社會條件下抉擇行動,而這一切將帶給今日同樣活在帝國邊緣之人共鳴與啟發。

活在帝國邊緣” 有 1 則迴響

  1. 引用通告: 《青雲之軸》、《憤怒的菩薩》、《半路上》──陳舜臣大時代三部曲專題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