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king of 叛道
(3/11台灣勞工陣線研究員張烽益@公共冊所講座逐字稿)
我今天想要談一些《叛道》這本書的背景,Alinsky這個人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會寫出這本書。另外,我本身是在勞工陣線工作,Alinsky早期出道也是在工會做組織者,我後面會稍微談一下美國工會的發展,美國工會的環境造成Alinsky後來會去做組織工作,如果你對美國工會是怎麼樣在做組織的有一些瞭解的話,你就掌握得到Alinsky這個人的個性和後來的發展,以及《叛道》這本書為什麼會這樣寫。
Alinsky的作品@台灣
《叛道》這本正式取得版權、在2015年12月出版的新書,嚴格來說是重新出版。因為這本書在1988年就曾經以《反叛手冊》的書名由南方出版社出版,但當時是盜版,是由被列入黑名單流亡海外的台灣人翻譯成中文之後,請人把書稿夾帶回台灣,並在台印行。這個重新翻譯的新版本比較易讀,且時代背景也交代比較清楚,讓讀者更容易瞭解本書的內容。
其實Alinsky的其他書籍,在台灣政治民主化浪潮開始,各種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之際,都曾被直接翻譯並在台灣出版過,因為Alinsky強調實戰組織,自然被引進直接上街頭套用。像是《激進的號角》與《反叛手冊》一樣由南方出版,另外還有一篇分量不小、約有三、四萬字的專文〈專業的激進分子〉也被翻譯出來,這篇文章是Alinsky自傳體的訪談錄,收錄在1993年台灣勞工陣線策劃、前衛出版的工運叢書第三冊《群眾自救的組織方法》當中,這篇文章是由曾擔任台灣革命黨總書記的洪哲勝改譯而成。
手段與目的
Alinsky是個很叛逆不羈的人,他常常會講出一些「金句」,網路上有很多他的名言錄,他的文字很鮮活,常常舉很多例子。像關於「手段與目的」,很多人會說:「我很認同你們行動的目的,但是你們的手段我不太贊成。」社會運動常常被人家這樣講,他就舉列寧的例子,列寧說:「他們有槍,所以我們支持和平,也支持透過選票來改革。當我們有槍時,我們就會透過子彈來改革。」他的目的都是改革,他要達到改革,就要去順應環境用不同的手段去做,Alinsky想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你不要把這解釋成他好像是個不擇手段的人,為了達到目的什麼都去做,他的意思是要你先確立你的目標,不要因為手段被人家批評就不做,整天在腦袋裡、網路上跟人家辯論說我這個手段正不正當,你就是去做就對了!不做就是永遠在那邊打轉,不要一直想說道德上是不是有問題,「我為了達到那個目的,我現在這樣做好不好?」「我用這個手段會不會違反我當時的原則?」之類的,他都覺得沒有必要。
譬如他說甘地如果有槍,他也不會採非暴力,他是沒槍,那是沒辦法,而且印度人的民族性就是坐在那邊,印度人不會說起來反抗或起來拿槍,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閒閒沒事坐在那邊,所以甘地就說「好吧,那我們就用靜坐」。Alinsky認為以甘地環境可及的手段,這是一個最能夠達到目的的手段。如果甘地能取得槍械,他也會使用暴力,只是他評估當時的局勢與掌握的籌碼,採用非暴力的不合作運動,對英國更有道德上的殺傷力。Alinsky認為,從來都是以特定手段達成特定目的,也就是只要你選定目的,那就必須以任何手段完成,不要再迷惑於是不是該行動,他要講的是這些東西。他也說民主不是目的,而是所有可用手段中,實踐人類價值的最佳手段。
《叛道》裡面也有提到說,如果你是一個嬉皮,留著長頭髮,像我這樣,自以為瀟灑,你要去做組織,卻去到一個很保守、都是基督教的社區,你去到那邊還沒講話就被人家踢出來,這有什麼用?Alinsky說如果我要做組織,我第一個就把頭髮剪掉,你還在堅持什麼?你為了要去跟人家接觸就是要這樣,不然你永遠都做不到。你要去組織、面對群眾的時候,你為了要達到那麼目的,就是要順應這個東西。
Alinsky這個人
Alinsky於1909年在芝加哥出生,他父母親都是猶太裔俄羅斯人,非常貧窮。芝加哥在五大湖的旁邊,是內陸,我有去過底特律(Detroit),底特律離芝加哥不遠,它們的發展很類似,美國最早的製造業發展就是從那裡開始。譬如說福特汽車,底特律又叫做Motown,mo就是motor的意思,Motor Town,美國最早的汽車公司就是在底特律,那製造業都是在芝加哥、底特律,都在內陸,為什麼會在那邊呢?很簡單,因為那裡有最便宜的勞動力。芝加哥和底特律都在湖邊、在內陸,而且緯度高,其實那個地方以美國大陸型氣候來說,很不適合居住,潮濕悶熱、冬天濕冷,其實就跟台灣一樣,它跟東岸、西岸那種乾燥氣候不太一樣,所以沒有什麼白人要去,會去的都是移民,都是比較晚去的東歐移民或黑人去住那邊。所以美國最早發展的製造業、重工業都從那邊開始,因為人工便宜,而且土地大、運輸方便,五大湖可以直接開輪船出去大西洋,貨櫃可以直接進來,所以福特汽車等美國五大車廠都是蓋在那邊,製造完之後就直接運出去。
所以你可以知道Alinsky其實是出生在很窮的環境中,他1930年從芝加哥大學的考古學系畢業,大家都知道1930年就是美國大蕭條,美國整個經濟大蕭條,所以他大學畢業以後沒錢,他連吃飯都出問題。Alinsky很年輕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他爸爸去加州工作,他跟媽媽一起住,他大學畢業根本就沒錢,而且找不到工作,那時候整個美國都大蕭條,他連吃飯都出問題,他知道他回去媽媽會留東西給他吃,但他就是不回去。他沒得吃怎麼辦?他一開始就去可以試吃的糕餅店試吃,吃了一個月,一次都吃一點,一直去,吃了一個月就被警衛攆出來,吃到已經認識他了。後來他就想到一招,他去連鎖餐廳叫一杯咖啡,坐在收銀員旁邊喝咖啡,咖啡都很便宜,可能幾cent而已,那時候的物價。喝完咖啡以後,他就故意跟收銀員說「啊,我的帳單丟了」(其實他帳單沒有丟),收銀員就說好你這杯咖啡多少錢,然後就付錢,比如說5分錢,他就拿到付帳的帳單。然後他就走到隔幾條街的連鎖餐廳去叫牛排吃,吃完以後他就拿著那張已經付過錢的帳單來付錢,瞞混過關。他就開始這樣吃,他去調查整個芝加哥的餐廳分布,他有很多朋友跟他一樣都沒飯吃,他就把朋友都叫來開始傳授密技,把朋友組織起來,他的朋友都用這一招去吃。但是吃了幾個月以後,連鎖餐廳好像就發現了,發明另外一個系統,讓單子只能在同一家餐廳使用,讓他們沒有辦法得逞。不過Alinsky說這是他第一次的組織經驗,後來他的那些朋友都會來找他,問他說該怎麼辦,這是Alinsky第一次的組織行動。
後來Alinsky突然收到母校的獎學金讓他去唸書,是芝加哥大學的犯罪學研究所,他就去了。他說犯罪學研究所就是大家明明都知道問題在哪裡,但還是故意要做很多研究,為什麼會犯罪明明大家都知道,還是要做很多研究,學者就是這樣,都知道的事情還要搞一大堆論文出來。他後來去研究芝加哥的黑幫「卡朋幫」(Capone gang),那是義大利的黑幫,他很厲害,很容易就打進去黑幫組織中,瞭解他們內部的運作,我想這跟他的出身有關。他研究黑幫時開始接觸社區組織,後來又去研究青少年幫派,他後來有拿到公職,因為他在犯罪學研究所做研究以後,有認識一些法官,費城有一個法官叫他去做假釋處的處長,就是一些犯罪人出去之後,保釋在外的管理工作,以當時來說那個待遇非常好,但是他後來沒有接受這份工作。
1930年的時候美國經濟大蕭條,羅斯福的新政也是大概在那個時候(1933年)開始實施,Alinsky後來跟隨John Lewis投入工會組織,John Lewis是美國早期工運很重要的組織者。現在的美國總工會叫做AFL-CIO,基本上AFL是一個工會、CIO是一個工會:CIO就是Congres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是產業工人的聯合,比較偏向產業工人; AFL(Industrial Area Foundation)比較接近職業工人,這兩個工會的傳統不太一樣。早期工會都是從行會組織發展的,職業工人在捍衛自己的利益,有點像是壟斷勞動力,去捍衛他們這個專業,譬如說鐘錶工匠,它是比較封閉的,你要進入這個行業,譬如說學鐘錶,不是隨便都可以學的,你要進入這個行會,這個行會有一些組織、有一些限制,你要當學徒什麼什麼的,早期的工會發展是這樣子。但是美國在1910、1920年代快速工業化以後,大量的工廠出現,John Lewis認為說不對,他認為工會應該要擴展,讓大量生產的工廠工人也進來,所以後來他投入CIO的組織,從AFL分裂出來,Alinsky就去跟隨他。Alinsky大概做了五、六年之後就去做社區工作,後來成立了IAF(The Industrial Areas Foundation),Alinsky的組織訓練已經成為一個專業、成為一個學院,其實他不只成立一個組織,像FIGHT也是他成立的。
Alinsky攻佔白宮?
《美國觀察家》(American Spectator)雜誌說Alinsky攻佔白宮,為什麼?美國共和黨、保守勢力非常妖魔化Alinsky,把他妖魔化成一個共產黨,像是列寧、馬克思那樣子的,好像一個魔頭。「我們美國快完蛋了!希拉蕊、歐巴馬這些人都被Alinsky洗腦!」
希拉蕊在衛斯理學院所撰寫的論文題目是There is only the Fight: An analysis of the Alinsky Model,就是在談Alinsky。那希拉蕊跟Alisnky也確實有見過面,有在教會直接跟他面對面談過,也有參加他的訓練課程,後來希拉蕊去唸法學院,如果她沒有去唸法學院,或許就會變成Alinsky的門生,一起做組織工作。後來希拉蕊變成政治人物,大家就開始去挖這些東西,右派的人就去攻擊她。
那歐巴馬更是如此,左邊張圖就是被惡搞的,這是《叛道》原書的封面。右下方就是被惡搞的,歐巴馬的頭上背著Alinsky,被他控制,Alinsky才是他的老大。歐巴馬也是芝加哥出生的,他早期也參與很多美國弱勢黑人的社區工作。另外右邊這張照片網路上也可以找得到,歐巴馬是在教Alinsky的一些概念。希拉蕊和歐巴馬都受Alinsky影響很大。
這張圖是美國一些極右派的人說「美國要完蛋了!」中間的魔頭就是歐巴馬,有幾股勢力在支持他,右下角就是Alinsky,Alinsky是猶太裔,然後他又是俄羅斯人,美國一些右派的保守勢力一直認為他是共產黨,是俄國共產黨派來臥底的。其實Alinsky根本就不是共產黨,看書就知道他非常討厭教條,但他確實有說過,在19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出生、長大的那群人,如果沒有接觸過共產黨,不是白痴就是無知,那時候的知識分子一定會接觸到共產主義的思想。那圖的左下角就是格瓦拉,左上角的SEIU就是美國服務業工人工會(Service Employees International Union),屬於工會系統,SEIU的主席也是美國總工會現在的主席,SEIU大概是美國這十幾年來比較活躍的工會,他們會組織一些最邊緣的勞工,很有活力。那SEIU會出來其實跟Alinsky有很大的關係,Alinsky所啟發、帶出來的一些徒子徒孫和組織,後來都併到這個工會組織。
搞工會的員工對企業最死忠?
我們剛剛說Alinsky早期有參與美國的工會,現在我要來談一下美國的工會怎麼組織。美國在1935年通過的華格納法案,確立了美國工會的組織方式和組織架構。那個時候經濟大蕭條,勞工的反抗力量很大,當時要怎麼樣確保勞工不會受到資方打壓、怎麼讓勞工的力量組織起來,那個模式在1935年被確立。待會我講美國工會的組織型態,你就可以去想像Alinsky怎麼組織工會,他弄完這一套之後,就去組織社區。
先跟大家講一下赫希曼(Albert Otto Hirschman)這本書(Exit, Voice, and Loyalty: Responses to Decline in Firms, Organizations, and States)提出的概念。很多人都有個迷思,認為組織工會的人就是要對企業搗蛋、就是在破壞企業運作,所以要把這些人除之而後快。錯!會在企業內組工會的人,搞不好比雇主還要忠於企業。當然赫希曼是一個研究組織行為的人,這個概念不限於工會,你要把它當作國家也可以,他說一個人對組織不滿有三種處理方式︰第一種是「離開」(EXIT),就走了,離職退出另謀高就;第二種是「發出聲音」(VOICE),在企業內發聲提出異議,進而組織工會;第三種就是「效忠」(LOYALTY),就乖乖的,對企業輸誠,繼續工作。你們如果在公司上班會選擇哪一個?90%都會繼續做,沒差啦。赫希曼說這種三種行為,對組織最好的其實是「發聲」。如果是「離開」就沒話說,優秀人才就落跑了,這個模式其實也可以套用在國家上,一個人如果對國家不滿的話,就移民啊,去加拿大。另外一個「效忠」其實就是被動,問題還是存在,因為你不滿就一定是知道有問題。所以他認為從組織的良性發展來看,組工會是最有建設性的,組織才會不斷改進。
我借用這個來說,其實組織工會對企業的永續發展來說反而是好的,這我可以做見證,我寫過一本叫做《搞工會》的書,我去訪談很多工會幹部,那些工會幹部都因為組工會被打壓的很慘,都沒頭路那種的,我去問他們面對司法訴訟的心路歷程。我去訪談以後就發現,這些勞工為什麼會組工會?為什麼會跳出來?你聽了會嚇一跳!有沒有搞錯啊?這些人居然對這企業這麼死忠!你問他為什麼要組工會,他說他要救這家公司,因為現在的老闆亂搞,他三十年前在這家公司的時候,公司做得很好,正派經營,現在可能是第二代或換了一個經營者,他覺得看不下去,他認為這個公司就是掏空、惡搞,他看不下去,是這樣子的,你很難想像。而且很多搞工會的人,我那時候去訪談遇到好幾個,他隨時都可以退休耶!都是做滿三十年的,隨時可以退休,結果就因為搞工會被fire掉,退休金連一毛錢都沒有。你很難想像這樣子的心理狀態,但後來我就覺得慢慢可以理解這些人。
引用通告: 張烽益談Saul Alinsky的叛道(Rules for Radicals) | 法哲學、生活與實踐
引用通告: The Making of 叛道(二)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
引用通告: 《叛道︰改變國家的基進力量》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
引用通告: 叛道巡迴講座整理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
引用通告: 《叛道》巡迴講座整理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