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king of 叛道(二)

標準

The Making of 叛道

(3/11台灣勞工陣線研究員張烽益@公共冊所講座逐字稿)

The Making of 叛道(一)

各國工會的組織型態

1

「工會」這個詞,在台灣和美國完全是不一樣的想像。台灣的工會層次其實是最小的,它甚至還不是一個企業,而是一個廠,像光是台塑就有十幾個工會,因為台塑有十幾個工廠,在林口有一個工廠、麥寮有一個工廠、嘉義有一個工廠、高雄仁武有一個工廠,一個廠就一個工會,一個工會就一個理事長,有十幾個理事長。台灣是這種「廠場」的層次,一個工廠一個工會,三十個人就可以組成。日本韓國是企業內多元工會,而不是像台灣一樣是企業內單一工會。當然台灣也有一個企業一個工會,很多廠場工會整併成企業工會,但歐美國家的工會都不是在企業內的,都是在產業和職業層次,像我們之前提到的CIO和AFL都是外在於企業的。所以歐美國家的工會是由外而內的,由外面的專業組織者來尋求企業內部的員工認同我的工會、來加入我。是這樣子的型態,是外面的專業組織工作者來宣傳,希望員工加入。而且這個工會是全國性的,譬如說汽車工人工會,是全國性的組織,它還不是州層次的喔,歐美國家大部分都是這樣,只要一組織就是全國性的,沒有縣市層級,而且你可以隨便發動,沒有任何的限制。譬如說今天我們兩個人高興,就來組一個美國飛行員工會,但問題是沒有人要加入你啊,現在已經有一個美國飛行員工會,會員有十萬人,那你要怎麼叫人家加入你?人家為什麼要加入?你就要去尋求他們加入。這種工會就是一群專業組織者,去組織企業的勞工,你要去說服人家來加入你,那是什麼樣的狀態?這就是一種費心的活動,這就是一種「組織」。

2.jpg

對於歐美的勞工來說,其實也很簡單,譬如說我是福特汽車的員工,我每天跟我的主管、老闆在那邊對抗,「欸,你加班費少算!」我這樣直接去跟老闆嗆聲,老闆就會每天釘你,你就會不敢這樣做,或是被迫離職,壓力很大。所以歐美國家他們就不要這樣子,我明明知道我們企業的加班費少算,那我怎麼辦?我直接去跟老闆講我絕對死,所以我們去找一個組織,去找專業的組織來代表我,我把我的權力讓渡給它,由那個組織來跟公司協商,像飛行員工會可能已經有十萬人的,這十萬人裡面搞不好請了兩百個律師,由它來跟雇主爭取權益。這樣我不是比較輕鬆?我不要直接去面對雇主,我只要繳會費就好。在歐美國家工會的意義大概是這樣,去找別人來代替我,有點像找一個幫派幫我喬事情。

但台灣不是這樣,台灣工會大部分是在企業內的組織。假設今天這家企業有一百個人,我們工會法說三十個人就可以組工會,這三十個人要怎麼找?就偷偷去找,好像在搞秘密組織一樣,「組工會好不好?公司這樣不行,我們不能再忍耐。」因為你被知道馬上就被解僱。你要找三十個人簽名蓋章,身分證要給我,然後送到勞工局。「我跟你講,你先叫他簽,他簽了我再簽,你先叫他簽,我一定支持!」弄到最後沒人敢簽,我聽過太多了。而且在以前那個時代更可怕,以前只要名冊送到勞工局,勞工局馬上打電話給老闆,名單馬上傳真給他。「我跟你講,你們公司有人要組工會!」以前真的是這樣,戒嚴時期就是這樣。台灣這樣在企業內組織工會,直接面對雇主,你就知道這種勞資關係……是完全不一樣的。

 

美國勞工怎麼加入工會?

IAM.jpg

IAM工會連署卡

 

美國工會到底怎麼運作?你可能會想說,我現在有一個美國汽車工人工會,叫做UAW,你要不要加入?要加入就簽名蓋章,或者是網路報名繳錢。不是這樣,美國工會在1935年的華格納法案通過以後,他們是這樣加入的。像這是IAM(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chinists and Aerospace Workers)的卡,他有一張連署卡,類似我們的請願書,它一開始會由工會的專業組織者,譬如說IAM可能已經有十萬個會員,請兩百個組織工作者,散布在全國各地。今天IAM的總部就會下達命令說,「芝加哥有一間工廠有五千人,這工廠裡面的勞工沒有人加入工會,所以我們IAM就要瞄準這家工廠,設法爭取這些人加入工會。」所以工會就會開始發動,可能要發動十個組織者,進行長達好幾個月的前製作業,開始做「組織者」。

BALLOT

NLRB投票單

 

Alinsky的書裡面也稍微有提到一些,他們組織的手段就是要進入工廠,就是外面的人進去,先要取得30%的連署,30%的人在這張卡上面簽名。連署還沒有加入工會,連署了以後,工會會把連署卡送到全國勞資關係委員會(NLRB)這個組織。NLRB不是勞動部,它是一個勞資政三方的獨立組織,類似我們的NCC或中選會這種獨立機關,這個獨立機關其實權力很大。NLRB收到連署卡,確定有30%連署以後,就會在50天以內到這個工廠,由NLRB來舉行無記名投票,為期七天的無記名投票,它會在工廠設投開票所,你下班有空就去投,或是中間休息有空就去投。七天以後就開票,也是由NLRB來開票,開票出來只要有過半,50%加一票,當然還要達到投票率,如果有3000人,等於要1501人投Yes,這樣3000人全部都要加入工會,等於工會取得協商代表權。

3.jpg

以美國工會會費的標準,平均每人每月最低繳一小時的薪水,如果是有十萬人工會,你看它的月費收入有多少?美國如果是算月薪的話,他換算的時薪大概都是四、五百塊台幣以上。這種組織方式會讓工會去搶奪大工廠,為什麼?因為你是過半+1,一萬人的工廠只要5000+1,那這一萬人就全部變成你的會員,所以他幹嘛去找30人的工廠?不過他光是要取得30%的連署,要啟動這個程序,一般工會組織大概就要先砸半年的人力下去。他們的組織工作者,像Alinsky就是這種組織工作者,一開始要取得名單,然後逐戶敲門拜訪、去面談,跟他們說為什麼要加入這個工會,他是一個一個去敲門,跟對方說為什麼你要加入我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說服的過程。你為什麼要加入我們?我們可以幫你做什麼?大家團結起來可以拿到什麼東西?為什麼我們要團結起來?這都是很重要的過程。所以他們工會的組織者都是非常專業的,但是他們有些發展到太過專業,變得有點像保險業務員一樣,用話術來推銷這樣,不同的工會有不同的方式。

在美國舉行這個選舉,通常都有多重工會來競爭,不是只有你一個工會,會有其他工會跟你搶,所以NLRB都會知道可能有四、五個工會都在搶奪這個廠的勞工,它就會整合起來同時投票,所以一般來說他們在投票欄裡面,可能都有兩、三個工會可以選擇,選我要加入哪一個。已經有加入工會的人,另外一個工會也可以隨時啟動這個程序,再舉行一次投票。譬如說這個廠已經都加入了某一個工會,但是另一個工會如果要來,也可以再啟動一次,投出來可能又換到另一邊去。所以你可以知道他們工會的組織者,是怎麼樣面對這些企業的。在1930年代的時候,美國的製造業開始大量興起,而且那時候是美國大蕭條,你就可以知道當時CIO是怎麼樣在這個架構之下組織勞工。其實還有很多細節啦,譬如說美國的NLRB可能會規定說,在投票之前,企業要允許工會入場,去對每個員工講幾個小時,或是可以做什麼事情,這都有法律規範。他們的競爭性是非常強的,如果你工會組織沒有做好的話,可能就會被另一個工會拿走。

另外我們剛說的過半就要強制加入工會這件事情,事實上,因為美國是聯邦制,有很多州反對這件事,過半以後就要全部加入,它認為這是違反人的選擇自由,所以有很多州用立法的方式來反對這件事情。目前大概有22州是這樣,你看大部分都是南方的州,比較保守,這個數字會有一些變動,美國的共和黨跟民主黨就在角力這個東西。

right to work states.jpg

美國反對投票過半即須強制加入工會的各州(22:28)

 

美國的工會完全都是支持民主黨的,都是公開支持民主黨,是鐵桿部隊。像AFL-CIO在歐巴馬選舉的時候,它的政治獻金是以百億計算的,是合法、公開的政治獻金,美國的總工會就跟資方對幹,你一百億我也一百億啊,誰怕誰!美國甚至法律要去限制工會的捐款上線,認為這是不公平競爭,因為單一的企業都玩不過它,AFL-CIO是這麼龐大的組織。共和黨都是反工會的,所以只要是共和黨執政的州長,都會來推動這個東西來瓦解工會。共和黨跟民主黨對工會的態度是非常非常明確的。其實歐巴馬會當選,就是AFL-CIO全力力挺,而且捐了非常多錢,我們前面說的SEIU也是完全支持他,美國工會這次為什麼要賭歐巴馬,一個最重要的歷史任務就是全民健保。這是他們很早就有的訴求,美國中下階層都買不起健保,因為美國的健保是商業保險,他們都買不起,他們不是叫全民健保,只是補助窮人可以買得起商業保險。

像這個標語,「Right to Work =/= Workder Rights」,Right to Work就是我們剛才說的,反對強制入會的行動,他們有一個很有錢的組織在做lobby(遊說)的工作。

 

你去搖芒果,我來撿︰搭便車 free-rider

另外還有搭便車的問題。你加入工會嘛,你爭取到的權益我也可以享受啊,就搭便車,太多了。美國工會會防止這種搭便車,所以他們有很多條款,在《叛道》裡面有講到一些這種shop、這種條款的運用,大家可以去看。

shop.jpg

 

「不夠激進」的美國工會

嚴格來說,比起歐洲國家工會的左翼傳統,美國的工會一直被人家認為不夠激進。歐洲國家的工會有比較左翼的傳統,但美國工會沒有;也不是說美國工會沒有,是美國根本就沒有左翼的傳統,這有它特別的歷史背景,美國戰後的麥卡錫主義這些都有影響。美國的工會發展一直被認為是比較工會主義的,不是有左翼的階級運動動員的那種發展方向,它偏向就是為了工會而發展,比較狹隘的會變成只為了那個職業的利益,比如說汽車工人,它就是為了汽車工人自己的利益,不是為了更廣大的、整體的勞工階級的利益。

 

「不夠激進」的Alinsky

像之前我們說的那種組織模式,你就可以看到Alinsky從工會出來後,再去做社區組織,他是非常去教條化的,實際地去做一些組織的動員,去把大家團結起來,說服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把大家組織團結起來。當然很多人會說Alinsky相對來說其實是保守的,他不夠衝,沒有什麼階級革命,書裡面完全沒有這種字眼,完全沒有,他就是教你怎麼去組織、怎麼去面對群眾、怎麼去說服人家,或是抗爭的策略。有些人看了以後會失望,這不像你去看一些左派的書那樣,但你要知道他是在那樣的背景之下寫出來的。

Alinsky《叛道》這本書是1971年出版的,他在1930年的時候大學畢業,遇到大蕭條,他跑去組織,然後遇到二次大戰,二戰以後他又面對了美蘇的冷戰,冷戰期間就是美國的白色恐怖,只要被冠上共產黨你就完了,這樣子的清肅。後來他又面對越戰,他寫這本書的時候就是越戰開打,越戰開打以後,整個美國社會的年輕人就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是走向暴力革命的反戰,另一種則是成了嬉皮。他從1930年代開始經歷到這些,我覺得他出這本書是要去改變當時的社會氛圍,一種忠告,他寫完這本書過一年就死了,他想把美國年輕人從那種浪漫的革命主義拉回來現實,所以你可以看到書裡面有一些警語、一些肺腑之言,勸年輕人的文字在裡面。

今天的分享大概就到這裡,希望可以讓大家瞭解Alinsky作為一個實際的工作現場組織者,他的一些組織經驗,大家從這邊可能也比較能夠瞭解他為什麼會寫出《叛道》這本書。謝謝大家。

廣告

The Making of 叛道(二)” 有 4 則迴響

  1. 引用通告: The Making of 叛道(一)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

  2. 引用通告: 《叛道︰改變國家的基進力量》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

  3. 引用通告: 叛道巡迴講座整理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

  4. 引用通告: 《叛道》巡迴講座整理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