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付笑談中:陳舜臣的歷史小說與他筆下的東亞近代史(中)

標準

2015年12月4日,內容力與游擊文化及偵探書屋合作,舉辦了一場閱讀沙龍「都付笑談中:陳舜臣的歷史小說與他筆下的東亞近代史」,由台大歷史博士、內容力營運企劃長陳思宇主講。當日的講稿已整理完畢,共分成十多回,陸續發布於「陳舜臣的文學世界」粉絲專頁。現將一至五回彙整為上集,六至九回彙整為中集。

★ ★ ★ ★ ★

今天主要談陳舜臣的歷史小說,特別是有關中國近代史的部分。挑選的作品皆是有中文本的,這樣各位聽後有興趣的話,要進一步閱讀會比較方便,而且這幾本有中譯的也真的是陳舜臣的代表作,包括《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甲午戰爭》、《青山一髮》。《青山一髮》是寫孫逸仙的故事,後來在日本被改名為《孫文》,可能日本人一開始也不瞭解「青山一髮」到底什麼意思,所以改成簡單易懂的書名。

以中國近代史而言,選擇這幾個題材是很合理的,這些都是歷史上很重要的階段或者分水嶺。這幾本小說過去在臺灣並不是一起被引進,我自己之前也是分次閱讀,並沒有一口氣連貫地讀過,或是有意識地當成一個整體來讀。最早是讀《甲午戰爭》,也不知道他是什麼時候寫這本書,當時完全沒有在考究這些系譜、年代之類問題。所以斷斷續續讀,在二十年前開始讀《太平天國》,再後來才讀了《鴉片戰爭》,不知道為什麼,《鴉片戰爭》很晚才出版。

13043327_1705466453067707_1633225261490864635_n

我建議大家可以注意一下他寫作的年代,還有事件、故事發展的前後順序,其實是不太一樣的,而且這幾本書延續的時間其實很長。他第一本創作的《鴉片戰爭》,是1967年出版,當時他出道沒多久,但已經成名了,主動要求講談社給他一個機會寫歷史小說,因為他說自己最想寫歷史小說。當時因為他已經得了一些文學獎,在文壇已經是號人物,所以有餘裕可以創作。這本歷史小說一出手就是上百萬字的大長篇,表示出版社對他有一定的信賴感,或是認定有市場銷售力。

第二本則是《甲午戰爭》。就歷史發生順序來講是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甲午戰爭,然後到孫文,但是他在寫作順序上卻是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然後是太平天國。這兩個順序的差異,我不是很清楚,但是他自己有提過,寫太平天國時,日本跟中國建交,建交以後,兩邊的流通很順利,他才發現中國大陸在戰後有很多太平天國研究,是爆發性的成長,在這之前,他能夠掌握、得到的資料並不多,大部分依賴臺灣出版的資料、日本的研究。但在中國開放之後,他有大量的參考資料要消化,而且他也要瞭解中國人怎麼看待太平天國。後來他有機會踏查太平天國實際的路線,因此才緩下《太平天國》的寫作計畫。至於《甲午戰爭》,從文中看來,他運用了很多臺灣這邊的資料,因為臺灣中研院收藏很多甲午戰爭的史料,還有日本、韓國的資料。所以他有可能是因為資料收集方便難易的緣故,而調整了寫作及出版順序,而且寫作的時間非常久。

第一本《鴉片戰爭》在1967年出版,按照歷史順序來講的話,第二本應該是1982年出版的《太平天國》,相隔十多年,但如果一起讀這兩本書,並不會覺得人物很不一樣、故事脈絡接不太起來。我覺得陳舜臣很厲害的一點,他一直持續在寫這本書,只是出版的順序,或是時間年限拉很後面,但我認為他的寫作計畫、對這個議題的關注是延續的,而且不斷在進行,而且甚至這兩本書在一開始就是同時思考要寫的。所以這兩本書要放在一起閱讀,整個圖像會比較明確。

《甲午戰爭》是1981年出版,孫文在這本書的一個場景出現過,即孫文跟陸皓東要去向李鴻章上書的段落。可是從1981年寫完、孫文出現了以後,到真正寫完出版孫文的故事,已經是2003年。中間時隔二十多年,但中間還是有延續,在《青山一髮》裡面看到的孫文,就是二十年前在《甲午戰爭》裡面那個孫文的模樣。時隔多年後,要能把握原先創作的情節、人物,將其完整融入,這點其實很不容易。

至於《青山一髮》,我在讀這本時,其實有些感動。如果是過去的我來讀這小說,可能沒有那樣的心情,可是當我開始對陳舜臣這個人了解得更多時,我知道2003年的陳舜臣,已經是中風兩次的人,他已經七十九歲了,但是他還可以寫這樣一本小說,這時我覺得自己就不是用閱讀一般小說的心情去看待這本書,因為我多了對這個作者的理解;還有就是為什麼他堅持在那樣的狀態下來寫這個故事,可能他覺得這樣才是完整的。具備了這種理解,再去看《青山一髮》,就會有另一種心情跟體會。

1

《鴉片戰爭》不管放在臺灣,或者是華人寫作的歷史小說,或是在日本,都是非常出色的作品,值得一讀。當然,任何小說都有一些缺點,比方說裡面會突然有些讓人看不懂的描寫,有點走鐘,尤其裡面的感情線是讓我覺得最奇怪的。但就整個故事的結構、人物的塑造、情節的鋪陳而言,我都覺得非常好。

陳舜臣在創作這本小說的時候,要處理的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然後他賦予鴉片戰爭一個很重要的歷史意義。之所以要處理這個宏大歷史問題,是因為他在自己的生命歷程裡,遭遇了重大變局,所以想要研究這些近代變局最重要的開端,他認為就是鴉片戰爭。

我們從小讀臺灣的教科書,對於鴉片戰爭被賦予的意義,像說它是近代的開端、中國被欺壓的開端就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百年恥辱的開端。這個歷史敘事就是中國被列強敲開門戶,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悲慘遭遇,然後才要展開民族復興……等。所以我們對這方面不會覺得有太大的問題,因為其實一開始兩岸的歷史敘事是差不多的。

可是如果要把鴉片戰爭當成亞洲近代史的開端,這種說法就比較冒險,尤其是在他寫作的1960年代,未必各個國家的歷史敘事都是這麼寫。比方說日本近代史,日本人不會從鴉片戰爭開始講,而會從培里的黑船來叩關的時候開始;韓國的近代史,大概會從江華條約開始,而不是鴉片戰爭。但是陳舜臣把鴉片戰爭拉到那個高度,認為鴉片戰爭的影響是對整個亞洲地域的,整個東亞世界都會關心這件事情。

陳舜臣在六0年代就提出這個看法,算是蠻先進的。韓國現在的研究,發現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朝鮮也在關注這件事情,當時的朝鮮也有人覺得時代要變了,世界秩序要變了,雖然人數不是那麼多,但他們已經意識到這是個大變局。陳舜臣也有描寫當時的日本,很多人在關心這件事情。所以那個擴散性是整個東亞的,整個秩序要改變,已經是一股趨勢了。

為什麼說鴉片戰爭是東亞近代史的開端?如果只是打開中國門戶的話,那還沒什麼。但要看陳舜臣的解釋,特別是讀到《太平天國》的時候,他就會講到為什麼鴉片戰爭的影響是涉及整個亞洲。總歸他的看法,鴉片戰爭時,來到東方的力量跟以前已經不一樣了,不是過去我們曾經看過的西方力量。鴉片貿易其實是個引子,背後更重要的是工業化及自由化的力量,自由經濟思想已經進入亞洲,它要衝破所有的藩籬。一旦被衝破之後,沒有辦法抵擋,而且會改變原有的秩序。這就是陳舜臣對鴉片戰爭的定位,非常具前瞻性。中國到了改革開放,九0年代的歷史學界,有些學者開始重新評估鴉片戰爭,不再依循過去的宏大國族敘事,同時也談鴉片戰爭的區域性影響。可以想見陳舜臣在那個時代,有相當特殊的眼光。

再者,陳舜臣對鴉片戰爭的討論,跳脫了原先我們比較熟悉的敘事,也就是中國跟西方對抗這種對立的視野。他的視角很多元,也就是他講的「複眼的思考」。透過複眼的角度談鴉片戰爭,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第一是人物,他透過幾個虛構的人物來看鴉片戰爭,呈現對戰爭不同面向的觀察,其中有些人物很值得分析討論,稍後會談到。

第二是國家,他不只從中國的角度看鴉片戰爭,也有一部份從英國這邊的立場來看──當然篇幅比較少──他們為什麼要來打這場鴉片戰爭?目的是什麼?更有趣的是,我們以前談鴉片戰爭,不會考慮到日本,可是他在書中有設計一些日本人的角色,站在那時候日本人的立場,他們怎麼去看這場戰爭,那些日本人就會想:日本遲早也會發生類似的戰爭。

這本書很成功的一點,就是他能夠以特殊的立場,由不同視角來檢視戰爭的面貌。這當然不好處理,但他能夠成功構建很多不同視點的小說人物,並且人物形象都塑造得很成功。

12998591_1705466399734379_2358316899503701293_n

《鴉片戰爭》裡面有幾個重要人物。首先第一個人物──這是陳舜臣所有塑造的虛構人物中,我最喜歡的──連維材,是這部小說裡面的靈魂人物。他是個豪商,有前瞻眼光,預見時代已要改變。《鴉片戰爭》的開端,有一艘英國船要來,連維材是在廈門的豪商,他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混雜了很多的情緒:一方面這是他等待已久的,要來摧毀舊秩序的力量;另外一方面,他又覺得新的時代會把他捲入未知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他不知道引領新時代的力量是什麼,他一直都很疑惑,但就是在混雜著疑惑、期待、希望裡面,不斷進行下一個選擇。

連維材推動整個故事的進行,所以讀者會覺得連維材非常神奇,他一方面資助清朝的軍隊、官員,去抵抗鴉片戰爭,但另一方面他又非常期待來自英國的自由經濟力量,因為這股力量能夠摧毀壟斷中國的經濟勢力。當時中國的對外貿易是由行商控制,連維材想要打破行商的壟斷,才能得到利益。他覺得要依靠這股力量才能推動進步,所以會把中國的一些消息透露給英國人。這場戰爭他介入得很深,而且在背後操控。

以前我讀的時候,都會覺得這個人物很不真實,根本只是要讓故事合理化才設計出來的,真實人物哪有這麼厲害。而且正常人物的立場若不是中國,就應該是英國,怎麼可能兩邊都押寶。但後來我慢慢覺得,這樣的人物應該是真實存在的,甚至就存在陳舜臣生長環境裡面,而且他可能見過。

我們訪問過陳舜臣家族,是在日本神戶從商的華僑,他們的實際運作就是多邊押寶。在陳舜臣家裡,他們同時投資大陸,也投資臺灣,他們的人際網絡,有些在金門,有些以前做生意到新加坡,各地華僑網絡都在其中。有些華僑為了反對日本,所以支持清朝,但同時也支持孫逸仙革命,都些都混雜在一起。所以我覺得連維材這個人物,是把口岸商人形象加以典型化、理想化。就我後來的理解,在當時的時代氛圍中,存在這樣的人物,是很有可能的。當然,作為小說主角的連維材還是更神通廣大些,他認識林則徐,也認識其他歷史上很出名的人。這種人傑當然不多,但後來想想,辜振甫不就是這樣嗎?所以其實好像也沒什麼不合理的。總之連維材是這個故事裡面的關鍵人物,藉由他散發出去的人際網絡,擴展、推動這個故事。

連維材生了四個兒子,都叫連X文,這點和當下現實有股奇妙疊合,其中一個兒子連哲文,還成了《太平天國》的主角。連維材在鴉片戰爭之後,把兒子派到不同的地方去,分別在臺灣、香港、長崎,因為他知道以後生意要擴及到這些地方。

還有一個特別角色西玲,和連維材有特別的情感關係,連維材可以容許西玲到處找新的男朋友,然後又回來找他。西玲所呈現出來的角色特性及塑造出來的時代氣氛非常特別,她其實是一個混血兒,父親是印度人。陳舜臣的小說中,有許多印度人角色,好多故事都會講到印度人,而且都是很重要的角色。這有部分可能是因為他讀印度語出身,對印度有興趣。但他在半自傳小說《青雲之軸》裡面也提到自己接觸印度人的往事,因為印度與臺灣皆為殖民地,所以他認為自己可以跟印度人交換相關的感想,進而結交為朋友,但是印度人的反應出乎他意料之外。書中的印度人是一對兄妹,我那時候就暗暗覺得他可能喜歡那個妹妹,所以推測西玲的形象可能就是那個印度女生。

總之西玲是個混血兒,穿梭在各個豪商、官方之間,她是一個非常愛冒險的女生,沒辦法安定下來,跟連維材的情感也沒辦法穩定下來。更重要的是她溺愛自己弟弟,而她弟弟四處游盪,在各個勢力的縫隙中找尋好處,但最後在鴉片戰爭中過世。

我讀西玲姊弟時,強烈地覺得他們跟書中龔自珍的角色很相似,所呈現的時代氛圍是絕望的,尤其龔自珍那個角色,呈現出來就是一種末世的感覺。西玲姐弟找不到身分認同,他們在印度是少數民族,所以在印度也是被欺凌。他們的部族一直在各個口岸做生意,有強大的商業網絡,但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他們產生認同,所以有很強烈的邊緣感。這股邊緣感讓他們有空隙可以四處活動,得到一些利益;但邊緣感又會讓他們遇到危險,因為一旦局勢有變時,他們常常是最快被拋棄的一群人。

到《太平天國》時,西玲這個角色又出現了,而且還非常出人意料參與太平天國,跟洪秀全他們結交,見證很多歷史的場景。所以西玲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關鍵人物,她跟連維材糾結的愛情故事,還一直延續到連維材六十幾歲,相當奇妙。

就小說寫作而言,我覺得陳舜臣寫最差就是感情的部分,就是有點老派,可是又想表現一些感情奔放的部分,寫起來礙手礙腳,而且有些場景讀者很難進入。他有時候寫兩個人的情感,就會讓我想:當時的日本,有人會寫這麼大膽的舉止嗎?但回頭想,連維材本就是不受拘束之人,他嚮往破壞那個時代,西玲又是邊緣出身,兩人的關係似乎也言之成理,可是他又沒有辦法寫到兩個人是那麼不顧一切,所以筆下的感情線令讀者難以把握。

1

 

連維材及西玲皆是陳舜臣虛構的人物,而《鴉片戰爭》中的真實歷史人物,首要即是林則徐。林則徐在小說中被描寫為一個了解時代已面臨變局,而深知既有體制已無力應變,只能盡守本分的清朝官員。他也隱隱然發現推動時代發展的力量可能在於「山中之民」。

林則徐就是一個忠臣,象徵官僚倫理,傳統士大夫的代表──當然是指好的士大夫。在書中他並不是歷史的英雄,雖然有陣子中國把林則徐塑造成民族英雄,但陳舜臣刻意把這個部分淡化,儘管也沒有否定他。林則徐堅持傳統價值,他知道時代要變了,但因為自身就是傳統訓練出來的官僚,面對變局,不知道要怎麼做,不知道該如何尋找出路。

書中連維材跟林則徐是好友,交誼從鴉片戰爭一直到太平天國。《太平天國》開頭,提及林則徐被派去討伐太平天國,在過程中逝世。他們交往過程中,一直在討論改變中國的力量到底在哪裡,也就是我們在歷史學中研究的,促成社會轉型的力量到底是什麼。

林則徐則覺得外力不是改變中國的力量,只是要打破中國舊有的秩序。這裡面的寄托是非常奇妙與曖昧的,林則徐不認為自己所屬的士大夫群體,可以推動時代發展,他把這股力量寄托於所謂的「山中之民」,也就是平民百姓,甚至是會黨。但這種想法也沒錯,因為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朝代的末期,推動革命的動力往往來自於會黨。會黨雖然是被中國政府禁止的力量,卻長期存在中國的底層社會裡面,不論太平天國,或者是孫文的革命活動,會黨都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相較於林則徐,連維材的眼界更為寬廣。他認為改變的力量可能來自內、外部。外部其實就是資本主義的力量、市場經濟的力量、外國的秩序。內部可能來自底層社會,也就是會黨的力量,或者是山中之民。所以後來連維材會主動協助太平天國,因為他認為太平天國就是這股力量。

如果對歷史分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細讀林則徐和連維材的對話,陳舜臣在他們的對話裡面,置入很多自己怎麼看待時代變革的一些觀點。相較於司馬遼太郎,陳舜臣不是那麼喜歡夫子自道的筆法,像《史記》常有「太史公曰」,他比較少這麼做,我覺得這是因為他的個性並不張揚。可是他在構建人物形象以及對話時,往往會顯露他的史觀。所以我討論他筆下的東亞近代史的時候,關心的比較不是故事情節,如果細讀小說細節的部分,會比較理解他用什麼角度看待歷史。

林則徐所面對的時代課題,首先是外交,因為中國傳統秩序與外國秩序間的衝突矛盾,最初就是發生在外交領域。第二是貿易,西方在過去很長的時間,原本可以透過行商的壟斷滿足貿易需求。但後來因為西方的經濟體質也產生變化,自由經濟的思想出現,也可以說是新的社會階級出現了。過去在東方壟斷的東印度公司,其實是跟貴族勾結在一起的力量,而新興的力量已沒辦法經由舊體制滿足,所以重新來到東方,背後的意義已經不一樣了。第三就是鴉片嚴禁與弛禁的爭論,也就是到底該不該禁鴉片。在林則徐跟穆彰阿的討論中,其中一方認為可以把鴉片當作一般商品,市場根據供需會自己調節;另外一派卻不這麼認為。陳舜臣把林則徐跟穆彰阿塑造成兩派不同意見,這也反映了他對那個時代的看法。

2

另一個重要真實歷史人物是龔自珍。龔自珍是鴉片戰爭時期的愛國詩人,他的詩作充分表達當時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危機感,而陳舜臣在讀過龔的詩集《已亥雜詩》後,即心生將詩中的衰世感小說化的念頭,書中對龔自珍的感情世界多加揣測,使整部小說增色不少。

陳舜臣曾講過自己幾番想要處理鴉片戰爭課題,第一次是從臺灣回日本的時候,要從大稻埕搭英國洋行的船回去。買船票時,想到洋行的出現其實跟鴉片戰爭有關,如今這艘船要把自已載回日本,自己的人生跟洋行、鴉片戰爭有所關連,當時就有想到要寫跟鴉片戰爭有關的議題,此前他的研究精力都放在印度學。第二次則是他讀了龔自珍詩集之後,感受到時代的氣氛,那是一個衰敗的時代。他對清末衰世的感覺及定位,一直延續到甲午戰爭,這本書的原名也是在強調這個氣氛。龔自珍的系譜其實也連結到連維材,推動了故事的前進。他擔任連維材小孩的老師,然後也牽涉到他情感的支線,這三個人可以注意。

3

還有一個虛構的人物很有意思,就是日本人石田時之助。石田在小說中是個富饒趣味的角色,陳舜臣大膽將他塑造為一個跨文化的人物,透過這個角色的「日本眼」來觀察鴉片戰爭,並且間接在小說中巧妙地指出鴉片戰爭對日本的影響。

一般人不會注意到日本人在鴉片戰爭的時候有什麼特別的重要性,但是陳舜臣注意到日本當時已是江戶末期,那時候的日本社會內部其實也有問題,很多人在日本漸漸無法生存,流浪到各地,甚至離開日本,尋找新的出路。這個日本人的角色,既不屬於英國也不屬於中國,所以他不需要特別依靠其中一方,也不需要同情任何一方,可以透過中間的獨立眼光看待兩邊。

藉由石田時之助的視角,可以發現在這場戰爭中,各方都有各自的立場,以及各自的問題。小說中,這個日本人一直想回去日本,因為他認為在中國發生的事情也會在日本發生,這就會進一步扣連到下一本書《甲午戰爭》的主題。

4

以上簡單說明《鴉片戰爭》的結構,還有書中的人物。這本書在時代、結構上,都頗有可觀之處,推薦大家去讀。

廣告

都付笑談中:陳舜臣的歷史小說與他筆下的東亞近代史(中)” 有 5 則迴響

  1. 引用通告: 《青雲之軸》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

  2. 引用通告: 《青雲之軸》、《憤怒的菩薩》、《半路上》──陳舜臣大時代三部曲專題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

  3. 引用通告: 本土作家 – Natural-Environment-Culture【生態・環境・文化】

  4. 引用通告: 本土菁英 – Natural-Environment-Culture【生態・環境・文化】

  5. 引用通告: 語文藝術 – Natural-Environment-Culture【生態・環境・文化】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