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玠廷(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副研究員)
「吾人日進三餐,誰云與農業無關。」(If you eat, you are involved in agriculture.)吃,這件事不但滋養了身體機能所需,也建構出一個社會的樣貌和底蘊。從近年來臺灣出版品對食/農議題的關注,可以看出閱讀食與農,也是一個理解、反思社會變遷途徑的趨勢。
從社會發展的進程來說,2007-2009年是臺灣社會透過食物與農業議題為中介,重新啟動了一次公民意識喚醒的時間點。以事件作為區分,包括了:
一、〈農村再生條例〉的制定,引發了社會大眾對於臺灣農村與農業價值的討論。
二、大埔土地的徵收,喚起臺灣社會對土地正義的重視,挑戰了號稱「以農立國」的臺灣,在面對農地利用與農業發展的矛盾情事。
三、有機農業新制的制定與實施,讓有機農業擺盪在商品化與在地化的論辯浮上檯面,也促使各地小農經濟實踐活動的遍地開花。
若以出版為運作主體的知識傳遞來說,一般社會大眾對於農業(村)的認識,透過包括《糧食戰爭》、《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用心飲食》等書籍的閱讀,逐漸從「純粹的吃」延伸至諸如糧食主權、糧食安全、氣候變遷……等議題,或將討論的格局拉高到對新自由主義發展意識形態的批判與反省。在臺灣本土農業(村)議題的書寫上,吳音寧與胡慕情的報導文學《江湖在哪裡?》、《黏土》,則是近年來不可忽視的經典。
《飲食全球化:跟著麥當勞,深入東亞街頭》、《雜食者的兩難》分別以人類學民族誌和報導文學的筆觸,譜寫出面對全球化糧食體制、工業化食物系統對在地飲食文化的衝擊。慢食作為速食的對照,《慢食新世界》反映了義大利在地化食物運動的實踐反撲與哲思;《種好菜,過好生活》則以handbook的形式,介紹小農面對工業化食物系統的另類出路,如社群支持性農業、農夫市集……等。
如果說自2009年以降,諸多攸關臺灣農業與農村社會議題的出現,是喚醒民眾公民意識的關鍵,那麼從2010年後,不斷引爆的食安風險,就可被視為催生各公私部門投入食農教育的濫觴。這個來自日本〈食育基本法〉所延伸的實踐活動,有其日本社會面對飲食文化、農村振興的背景脈絡,《里山資本主義》、《獻米給教宗的男人》這兩本著作,是理解日本社會如何在面對新自由主義與都市化等內外交迫的情勢下,處理國內農食議題的經驗;相較前述以面對庶民為主的出版品,《食農社會學》則展現日本學術界對此議題的關懷及政策介入的企圖心。
談到庶民的日常生活,無論是鄰近的日本或韓國,皆有其透過食物、飲食文化作為社會乃至國族認同的做法,諸如和食之於日本、韓食之於韓國。放眼全世界,特定的農產品也常被用來當作推動飲食相關社會運動的國家代表,比方說:源自義大利的慢食運動,以番茄作為代表;法國農民在抗爭跨國食物貿易時,以馬鈴薯作為主角等。然而,號稱擁有豐富稻米文化的臺灣,在面對國人稻米消費逐年下降的現況時,米食是否依然是形塑臺灣社會集體認同的代表性食材?就經驗而言,臺灣社會並不乏關於美食節目、夜市小吃的報導,進而被建構為台灣多元文化的載體。相較於此,《日本家庭料理80年:和食餐桌的演變史》細緻呈現的飲食文化底蘊,確實是臺灣社會推動食農教育值得借鑑的指引。
面對食安風險,晚近歐陸社會習以飲食素養(food literacy)作為陶冶公民素養的一類內涵,強調透過認識來喚醒、引導受教者成為「負責任的消費者」,當中最為臺灣社會所熟知的當為英國名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在校園飲食所做的實踐活動,其著作如《名廚出任務!翻轉餐桌的飲食革命》相繼被譯介至中文世界。與此同時,臺灣本土也正風起雲湧地掀起一波食農教育的浪潮,各倡議組織紛紛將實踐累積的成果,出版成冊發表,如《真食育:主婦聯盟媽媽們的14堂食物教養課》、《台灣綠食堂》、《誠食》等。
最後,回到斷裂與連結的反思,當代知名的左派經濟地理學者David Harvey在《巴黎,現代性之都》提到「Modernity as Break」;又在《後現代狀況》中,以超市貨架來自世界各地農產的畫面,描述當代社會時空壓縮現象下,人與地方風土的脫離。當書架上的知識成了一種重新串連人與土地、反思現代性的途徑時,《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的企劃,思考的是如何在眾多攸關食、農議題的出版品中,以面向社會大眾的書寫筆觸,黏補對歷史發展脈絡的疏離、串接哲思與實踐間的落差,也盼能夠成為食農書架上知識的關鍵節點!
【相關閱讀】〈補上一堂遲到的故鄉學:食.農.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