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的自由人》日本的新軍閥是怎麼來的?

標準

李永熾◎口述   李衣雲◎撰寫

日本的新軍閥與舊軍閥

在馬克思主義的脈絡下,支持農民的應該是左派,但是在日本,雖然左派也有支持農民的,但大致上左派支持工人者較多,反而右派比較支持農民,這與日本左右派

cover

的政治結構有關。很多右派軍人的出身是日本東北的農民——日本農民幾乎都在東北地方三陸這一帶,或是靠近日本海的新瀉,而南方九州那邊則以中小企業居多。

日本東北的農民一直以來都是被地主欺壓的一群人,這些地方都很窮困,東北耕作一年只有一穫,新瀉、越前、越後等靠近日本海的北陸地方也是,生活相當窮苦,尤其是山形一帶。深澤七郎的小說《楢山節考》,裡面描寫信州(現今長野縣),因為農民生活太苦,而有棄老的傳說,就是把老人帶到山上餓死,減少口糧。

日本東北是這麼貧窮的地方,再加上他們在明治維新時支持幕府,明治維新後,政權由西南方的薩摩、長州、土佐、土肥藩掌控,東北成為敗者的一方,抬不起頭來,因此也是自卑感很深的地方。

因為東北很窮,很多生存不下去的人,只能離開農村去當兵,或者到海外求生,台灣也是他們的目的地之一。那時來台灣的大概有兩種人,一種是官僚與知識分子,一種是中下階層尋求生路的人,農民即是其中之一。

從日本來台灣的農民主要是地緣較近的九州,還有北邊這些窮苦的農民,像新渡戶稻造是東北人,八田與一則來自北陸金澤——金澤在越後那一帶,和東北相比算是比較好的,但如果從整個日本來看,金澤以前也是窮苦的地方。

這些地方沒有足夠的糧食,又受到地主壓迫,許多人家把長男留下來,次男、三男以下的兒子離開了故鄉,他們能找到最穩當的工作,就是去當兵。當兵成了皇軍,也就容易接觸乃至接受右派的思想。

明治時期在軍部裡面,陸軍大部分的長官都是長州藩,海軍則是薩摩藩,還有一些分給肥前和土佐藩,下層士兵幾乎都是農民。農民裡聰明一點的就去讀軍校,當然很多有志氣的士族也會去念軍校,但還是以窮苦而聰明的農民子弟居多。

這些人從軍校畢業後可以從衛官做起,同期的畢業生關係非常緊密,大正之後軍校出身的這些人,彼此的關係是以軍校第幾期為主,這些軍校生集結在一起,開始要改造政治,這就是新軍閥。

相對的,大正以前的舊軍閥,指的是由推動明治維新的「薩長土肥」這四個地方的人掌權,像長州藩出身、當過二任內閣總理大臣的山縣有朋,或是當過台灣總督的兒玉源太郎等人。這些舊派掌權者到大正時期就沒落了,權力落到軍校出身的新軍閥手上,戰後被處死的東條英機,就是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

舊軍閥經歷過明治維新的洗禮,國家概念很強,且在過去與伊藤博文等文官系統,有共同合作對抗幕府的經驗,所以彼此心意比較相通。新軍閥沒有經歷過明治維新,對國家、個人、自律等思想沒有那麼深的感觸,再加上要建立軍功才能升級,所以侵略性很強。

這也是為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滿州去製造問題的都是新軍閥,因為要有戰功才能升級,只有打仗,他們才能往上升遷,而這些人很多都是農民出身。

明治初期,隨著「征韓論」的軍事行動,一些士族與商人前往朝鮮與中國,這就是所謂「大陸浪人」的開端。到了一八八○年後,大陸浪人逐漸轉變為反對西方、強調國家主義或亞洲主義的右派集團,這個右派集團又和新軍閥結合在一起,這些便是日本右派比較支持農民的緣故。

左派走的是馬克

思主義路線,馬克思主義本身是以工人為主,並不那麼重視農民,但傳到中國以後,因為中國農民太多,才把農工結合在一起。日本的馬克思系統雖然也講農工,但更重要的還是工人,所以左派大概是工人系統,當然也有支持窮人的——馬克思主義者如果不支持窮人就太奇怪了——但他們搞運動仍以工運為主。

到了一九三一年以後,法西斯主義抬頭,開始整肅支持工人運動的左派,很多左派就「轉向」變成右派——沒有轉向的,都被關到牢裡了。

永熾從這些歷史認識到,所謂的左右派並不是截然的二分對立,極左與極右其實最終都是全體主義,就像納粹或日本的法西斯主義,與列寧或毛澤東的馬列主義,並沒有太大不同。

摘錄自《邊緣的自由人》

廣告

《邊緣的自由人》日本的新軍閥是怎麼來的?” 有 2 則迴響

  1. 引用通告: 《邊緣的自由人》書摘——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如何由文明開化轉向帝國主義?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

  2. 引用通告: 《邊緣的自由人》書摘——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如何由文明開化轉向帝國主義?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