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推薦序
重構新世代的解方「合作經濟」:Together We Are Stronger
陳怡樺、陳郁玲(合作經濟故事採集者)
「資本主義追求自由價值,社會主義追求平等價值,而合作主義追求兄弟(愛)的價值,即友愛與互助合作。 」——節錄自《世界變遷下的合作社基本價值》,Sven Åke Böök著,孫炳焱譯(2006)
「我們的經濟是我們決策和行動的後果」,本書開宗明義地提醒;而這本書正是寫給想從現況著手,奪回經濟的人們。
我們如何好好生存?我們如何分配剩餘?我們如何照料共有的資源?我們如何投資未來?從個人到集體的幾個提問在導論中被拋出。本書作者認為,每個經濟體都反映了有關如何照料和分享共有資源、為了生存要生產什麼、在一起好好存活的過程中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分配剩餘,以及如何投資未來等決策。
書中的許多案例都曾是一樁樁社會實驗,逐步發展至如今的規模,世界各地的人們努力與資本主義世界拉扯出更多「社交距離」,昂首闊步走自己的路。
資本主義的沉痾
「為了薪金一萬元/ 令每天都沒了沒完/一萬元一萬元一萬元/ 靈魂賣給了大財團」。這段在《邊一個發明了返工》裡的歌詞,唱出了廣大勞動者的心聲,以及由資本主義衍生出的困境。
信仰資本主義者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自由、民主和尊重人權的制度。然而真是如此嗎?人民在現實生活中需要的自由民主不僅限於政治層面,更應包含經濟層面;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無法滿足人民在經濟上的需要,反而壓制了人民在經濟上的自由。
回溯過往,「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在《國富論》中曾提及:「每個個人都會盡力把他的資本用以支持並管理國內的產業,這些產業的生產於是便能達到最大的價值……;他管理產業的方式在於使其生產的價值能夠最大化,他所盤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
而經過了將近三個世紀,情況仍然相同。正如本書第三章所述:「資本主義商業創造的新財富,並未公平地全面提升人們的生活水準。……2000年,全球1%的人口擁有全球40%的財富,且10%的人口擁有85%的財富,而全球50%的人口卻只擁有1%的財富。」資本主義工業化產生了大量的新財富,然而許多財富並未分配給社會或環境福祉,反而成為私人所得。
致力於改造社會的合作經濟
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下,資本家僱傭工人,創設私有企業,享有大部分的利潤;然而資本的利潤本應源於社會,如此機制反而造成貧富不均與勞資不對等。讓我們回到這一切的起點:工業革命。這場鋪天蓋地的改變影響了每個人的生活,加劇了資本主義對社會的影響力,也衍生出許多貧窮與勞動問題。「合作經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出現。誠如法國合作經濟學者季特(C. Gide,1847-1932)所言:「合作社是一種很古老的組織,看起來好像缺乏效率,但對於解決資本主義衍生而出的貧窮問題,卻有非常積極的效果。」
在某次採訪臺灣合作經濟學者孫炳焱的過程中,我們對合作經濟之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意義有了更深切的體認。「合作社作為經濟弱者的命運共同體,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改造社會。」孫炳焱談到,合作社是由社員自主發動,由下而上,旨在滿足社員的經濟、社會、文化等需求。一般認為消費合作社是從英國起始,儲蓄互助社則肇始於德國;然而不論是英國或德國,合作社都是由民間由下而上推廣。孫炳焱指出,在合作經濟發展初期,歐洲國家將其視為一種處方,用以解決經濟發展隨之產生的貧窮問題。
而19世紀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崛起,更顯現出合作經濟的重要性。工業化國家普遍都經歷過將大部分的農村資源集中於工業部門的發展過程,「發展工業的原始資本都來自農業部門,造成農村資金短缺,高利貸橫行」,德國農村的一名鎮長雷發巽(Friedrich Wilhelm Raiffeisen, 1818-1888)為了協助被高利貸壓得喘不過氣,被迫將農場賣掉,只能四處打工維生的農民,發展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金融型合作組織:農村信用合作社(儲蓄互助社)。孫炳焱指出,現今的儲蓄互助社可以為社員提供低利且小額的貸款,從而緩和社會窮苦大眾的資金缺乏問題,避免高利貸剝削。
相互依賴的經濟體
「一起好好存活且公正待人;分配剩餘以增進社會和環境的健康;以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方式對待他人;將我們的財富投資於未來世代,以便讓他們能夠過得好」等幾項促成「共同體經濟」的倫理考量,與「合作社七大原則」中的民主的營運原則、盈餘分配予社員、社間合作等精神不謀而合。
本書以位於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區(Basque Country)的「蒙德拉貢合作事業體」為例,說明如何以民主的方式決策、分配剩餘,並與未來世代共好。巴斯克自治區位於西班牙西北角,隔著庇里牛斯山與法國為界。當我們在2016年春天造訪蒙德拉貢總部,當時的受訪者Ander Etxeberria表示:「巴斯克地處山城,森林環繞,大家都知道森林屬於所有巴斯克人,屬於世世代代的子孫,我們不願富了一代,窮了後代。」今日的蒙德拉貢延續了創辦人Arizmendiarrieta神父的初衷,旨在替巴斯克地區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好的勞動環境,讓所有員工在民主機制裡工作,進而建立更好的社會。
「 勞動者(Worker)=社員(Member) = 擁有者(Owner)」是蒙德拉貢的理念;「團結」是蒙德拉貢的精神。集「公司」和「合作社」兩種事業型態於一身的蒙德拉貢事業體,穩坐西班牙前十強企業,集團內部近半為合作社,每間合作社皆獨立運作,但與集團緊密相連。當集團內的任一合作社出現財務危機,集團需無條件接收該合作社的員工,而每間合作社都必須將年度盈餘的2%繳回總部,作為團結基金(Solidarity Fund),協助出現財務危機的其他合作社。1959年成立的勞動者銀行(Laboral Kutxa)是蒙德拉貢發展的基礎,它從一開始只有10個人的金融單位,逐步成為支持新合作社成立、鼓勵研發的重要後盾。60年來,蒙德拉貢曾經繁盛也曾衰退,唯一不變的是對合作原則的戮力支持,並以社員的勞動權利為本。
本書提供了對於重構經濟的思考,以及透過不同形式奪回經濟的各式案例,這是一套簡單卻激進的思考工具,更是一本實用的指南。奪回經濟,不難!作者掛保證:「每一章都是獨立的。從最接近你們興趣的那章開始。」
最後,如作者所說,「奪回經濟不是單一個人的任務。這項任務請求許多人共同協力行動」,歡迎大家加入奪回經濟的行列!
引用通告: 《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邁向幸福經濟共同體的倫理行動指南》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