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是為不存在的孩子好?〉by林映彤

標準

《生兒為人是何苦》推薦序

不生是為不存在的孩子好?

林映彤(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我第一次見到這本小書是在德國,在我博士指導老師湯瑪斯・梅辛格(Thomas Metzinger)教授的研究室中。他把這本書丟到桌上,向我們一群學生說明這本書主張生小孩是不道德的。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反生論」(anti-natalism)。

本書作者大衛・貝納塔主張出生必然是傷害。他採取兩種策略來論述反生論。一方面,他透過不對稱性來論述「沒生下來比較好」:被生下來會遭遇到好事和壞事,分別是好的與壞的;沒生下來的考量則不同,因為沒生下來而沒遭遇壞事,這是好的,而因沒生下來而未遭遇到好事,對貝納塔而言不算壞事,畢竟這不是任何人的損失。另一方面,貝納塔也論證,不論我們採取哪一種哲學觀點來看待生命的價值,出生都是壞事。也許我們主觀上會給予生命還算正面的評價,但我們的主觀判斷受到一些心理運作的影響而過於樂觀,其實並不可靠。

說實在,出生必然是傷害的主張,與一般人的直覺相距甚遠,大概無法讓多數人買單;本書觀點所立基的諸多前提,也不必然為眾人所接受。然而,即便最終結論讓讀者難以下嚥,這本書仍然提供了種種值得思考的論點。事實上,比起成功說服讀者接受反生論,我認為這本書最有價值之處,在於其論述過程引發的討論。以下分享個人認為最有趣且值得細思的兩個切入點。

首先,本書提供許多正面或反面素材(端看讀者的立場),來幫助讀者思考什麼是「值得活的生命」。

貝納塔在書中介紹了幾種衡量生命好壞的理論,包括享樂主義、欲望滿足理論與客觀清單理論。這些理論是很好的起點,可供思考哪些東西在生命中具有價值,或可依據什麼來評斷生命的價值。是正面的心智狀態?是欲望的滿足?還是其他與他人共享的好事清單?貝納塔藉由這些理論來說明,無論用哪一種方式來衡量,生命品質都是糟糕的。讀者可檢視他的分析,反思自己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進而了解自身的觀點。再者,關於「該不該生小孩」,如何從尚未出世孩子的觀點來理解?本書也提供了一種思考方式。

在臺灣出版這本書,有其微妙和有趣之處。肯定會出現這樣的反應:「臺灣出生率夠低了!居然還出這種勸人不要生小孩的書。」不過,也許正是因為公眾都將注意力放在生育率上,反而更適合或需要反生論的觀點。

要不要生小孩?該不該生小孩?相關考量存在種種動機和理由。個人的人生規劃或對家庭樣貌的想像、親子關係可能帶來的成就與滿足或麻煩與花費,以及家族、社會、國家賦予的期待等。當然,其中也包括從尚未出世孩子的觀點出發的考量:未來的自然與社會環境是否有利於下一代?父母是否有一定的心力陪伴孩子?能否夠提供足夠的資源讓孩子具備競爭力?孩子是否會開心、會幸福?

有趣又惱人的是,當猶豫要不要生小孩,認真考慮出世對小孩好不好時,我們會發現自己卡在頗為尷尬的處境。當要比較生好,還是不生好,我們相對容易從潛在父母的觀點(或潛在內外祖父母的觀點)進行比較。而要從尚未出世孩子的觀點來比較出世與不出世的好壞,相對來得困難。尚未出世、尚不存在的孩子,我們要如何理解他們的觀點?要如何理解不出世的好壞並拿來比較?因為不存在而錯過世上的種種,要如何評價好壞?

能夠免於這類窘境的,大概就是河童吧!芥川龍之介在〈河童〉中描述河童如何出世。主角目睹了河童的生產過程。在即將生產時,河童會先詢問小河童是否願意來到世間。在故事中,河童父親湊到生殖器附近,問道:「你是否出世,得好好地想過之後答覆呀。」過了一陣子,腹中河童以帶著歉意的口吻答道:「我不願出世,第一,僅爸爸遺傳的〔精神病〕已吃不消了。再則,我相信河童的存在並不好。」[1]這大概是隻反生主義的河童吧!還用生命落實自己的信念。然而,河童一生下來就能走路,也具備語言能力,甚至一歲之前就能進行複雜論述。可惜,我們不是河童,沒辦法把生不生的決定丟給尚未出生的孩子。

貝納塔這本書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如何從尚未出世孩子的觀點進行考量,他在書中所提出的不對稱性論述,是回應此問題的一種版本。需要注意的是,他的論述也受到一些哲學家的質疑。例如,伊莉莎白・哈曼(Elizabeth Harman)教授反對此論述。[2]她主張因為出世而存在的受苦或壞事,對個人而言是壞的(personally bad),從非個人的角度來看也是壞的(impersonally bad);但因未出世而不存在的受苦或壞事,雖然從非個人的角度來看是好的(impersonally good),卻不是對個人的好(personally good)。而貝納塔要論述出世對出世之人是傷害,需要考慮的是個人的好壞(personally good or bad),而不是非個人的好壞。貝納塔的論述過程及其引發的辯論,可供讀者作為思考的基礎。[3]

好的哲學作品具備的價值往往包含諸多面向。本書提出發人深省的反生論主張,不僅提供讀者反思自身生命價值的素材,也深化了生命重大抉擇的考量。書中的議題,直搗我們身為人、出世、活著的核心意義,值得你我被此書挑戰和刺激一番。


[1]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河童》 (志文出版社,1990)

[2] Harman, Elizabeth, ‘Critical Study of David Benatar. Better Never to Have Been: The Harm of Coming into Existe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 Nous, 43/4 (2009) 776-785.

[3] 對於其他哲學家的反駁,貝納塔的回應請見:Benatar, David, ‘Still Better Never to Have Been: A Reply to (More of) My Critics’, Journal of Ethics, 17 (2013) 121-151.

廣告

〈不生是為不存在的孩子好?〉by林映彤” 有 1 則迴響

  1. 引用通告: 《生兒為人是何苦:出生在世的傷害》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