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是為不存在的孩子好?〉by林映彤

標準

《生兒為人是何苦》推薦序

不生是為不存在的孩子好?

林映彤(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我第一次見到這本小書是在德國,在我博士指導老師湯瑪斯・梅辛格(Thomas Metzinger)教授的研究室中。他把這本書丟到桌上,向我們一群學生說明這本書主張生小孩是不道德的。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反生論」(anti-natalism)。

本書作者大衛・貝納塔主張出生必然是傷害。他採取兩種策略來論述反生論。一方面,他透過不對稱性來論述「沒生下來比較好」:被生下來會遭遇到好事和壞事,分別是好的與壞的;沒生下來的考量則不同,因為沒生下來而沒遭遇壞事,這是好的,而因沒生下來而未遭遇到好事,對貝納塔而言不算壞事,畢竟這不是任何人的損失。另一方面,貝納塔也論證,不論我們採取哪一種哲學觀點來看待生命的價值,出生都是壞事。也許我們主觀上會給予生命還算正面的評價,但我們的主觀判斷受到一些心理運作的影響而過於樂觀,其實並不可靠。

說實在,出生必然是傷害的主張,與一般人的直覺相距甚遠,大概無法讓多數人買單;本書觀點所立基的諸多前提,也不必然為眾人所接受。然而,即便最終結論讓讀者難以下嚥,這本書仍然提供了種種值得思考的論點。事實上,比起成功說服讀者接受反生論,我認為這本書最有價值之處,在於其論述過程引發的討論。以下分享個人認為最有趣且值得細思的兩個切入點。

繼續閱讀

〈寧願不曾活過〉by郭柏年

標準

《生兒為人是何苦》推薦序

寧願不曾活過

郭柏年(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

從古到今,哲學家的「壞習慣」之一,就是總要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違反常識,卻又難以反駁的主張。如果按此標準來評價哲學家的好壞,近年分析哲學界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大衛・貝納塔(David Benatar),大概會名列前茅。讀者或許未必熟悉其人其說,但姑且先看看以下主張:

  1. 人的出生,對其本人而言,永遠都是嚴重的傷害。
  2. 所有人的生活品質其實都很糟。
  3. 生育兒女是道德上錯誤的行為。
  4. 除非有很好的理由,否則女性應該儘早於懷孕初期人工流產。
  5. 地球上最理想的人口數量為零,並且人類滅亡愈早出現愈好。

以上五點,每個講法都足以令人瞠目結舌,而貝納塔竟然打算在這本只有二百多頁的小書《生兒為人是何苦:出生在世的傷害》中,全部一併論證,實在無法不叫人看看此書的究竟,就此,本文旨在讓大家先概括了解書中內容與值得留意之處,以便往後閱讀。

繼續閱讀

《生兒為人是何苦:出生在世的傷害》

標準

【基本資料】

書名:《生兒為人是何苦:出生在世的傷害》
編號:Ponder 07
出版者:游擊文化
原書名:Better Never to Have Been: The Harm of Coming into Existence
作者:大衛・貝納塔(David Benatar)
譯者:李屹
出版日期:2023年3月10日
ISBN:978-626-95730-8-0
EISBN:978-626-95730-9-7 (EPUB)
頁數:304頁
定價:400元
規格:21x14cm/平裝/單色印刷

【內容簡介】

出生在世永遠是嚴重的傷害
使人免受折磨的唯一方法,是自始就不要把人生下來

「生命糟透了,沒被生下來還比較好。誰那麼幸運?萬中無一。」——猶太妙語

「一想到把某人帶到世上,就讓我不寒而慄……願我的肉體澈底壞朽!願我永不會將活在世上的無聊和恥辱傳給任何人!」——福樓拜


「假使人是單憑純粹理性的行使,決定要不要生小孩,人類還會繼續存在嗎?」——叔本華


本書為反生育主義的經典著作。大多數人認為,誕生於此世或繁衍後代是件好事,或至少並非傷害;然而南非哲學家大衛・貝納塔挑戰了這樣的預設,他透過「痛苦與愉悅的不對稱性」、「生命品質並非好事減壞事」等論點證明,出生在世永遠是嚴重的傷害。貝納塔也據此主張人類不應生育,以免製造無謂的痛苦。在他看來,透過自然滅絕達到「零」人口,才是道德正確的做法。

人存活於世,必然會經歷各種痛苦,如肉體上的飢餓、口渴、疲累、老化、病痛與死亡;精神上的焦慮、壓力、恐懼、悲痛、無聊、寂寞與絕望。貝納塔認為,雖然人們的生活品質有高有低,但客觀而言,所有人的人生其實都遠比自身所想像的更痛苦。生命的正面特質對在世的人固然好,仍舊沒辦法抵銷隨之而來的負面特質。快樂的事或許存在,然而痛苦與愉悅並不對稱。在道德上,避免痛苦的重要性遠大於獲得快樂,因此「自始不曾出生」(沒有痛苦也沒有快樂),無論如何都優於出生在世。貝納塔也提出相關的心理運作現象(如波麗安娜效應、適應及比較等)證明,人類對自己生命品質的主觀判斷並不可靠。人們傾向記住正面的經驗、抑制傷痛的記憶,並且美化過去,事實上,現實生活遠不如想像中美好,不論採取哪一種評估生命品質的觀點,生命都是壞事。

既然「出生即是受苦」,那麼預防痛苦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再製造新的生命。貝納塔認為,生下有知覺的生命,會為新生命帶來龐大的苦難,而造成這種傷害是錯的,因此,讓人類及其他有知覺的生命自然滅絕,才是道德正確的做法。據此,人非但沒有生育的義務,更有不生小孩的道德義務。

在本書後半部,貝納塔解析了他的主張對生育、身障權利、受誤生命、人工和輔助生殖有何意涵,並就人工流產、人口及滅絕問題提出他的見解。最後,貝納塔回應了樂觀者及宗教人士提出的反駁,並考察了關於死亡與自殺的議題。

繼續閱讀

《準點發車:日本鐵路為什麼是世界上最準確的?》

標準

【基本資料】

作者:三戸祐子

譯者:羅晨音

校訂:林宗德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16日

ISBN:978-626-95730-7-3

頁數:400頁

定價:450元

規格:14.8 x 21 cm/平裝/單色

【內容簡介】

對這一百年左右的日本社會而言,

列車依照時刻表準時在車站離到,是理所當然的日常。

因為和太陽每天東升西落一樣,是理所當然反覆重現的日常,

人們並不會去探問它的理由。

那一年到頭牢牢刻畫的準確節奏,是人所打造出來的。

但人們無法得見這過於巨大的系統的模樣。

人們只聽到眼前列車的聲音而已。

上面這段頗具詩意的文字,是《準點發車》作者三戸祐子特別寫給中文版讀者的話語,似乎道出了她探索日本鐵路超過三十年的心聲。

繼續閱讀

《處方箋:一位醫者的思索筆記》

標準

【基本資料】

編號:Ponder 05

作者:凱倫•希區考克(Karen Hitchcock)

譯者:劉思潔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1日

ISBN:978-986-06604-6-3

頁數:368頁

定價:420元

規格:14.8 x 21 cm/平裝/單色

【內容簡介】

一位醫者開立的另類處方箋,
寫給也會生病的自己、行醫生涯中交會的病人、
身處其中的醫療體制,以及心心念念的社會世界。

「這些短文和隨筆都寫於清晨時分,在我窗外街上的電車開始隆隆行駛之前,在大家都還沒醒來的時候。這段時間是我的額外空間,讓我有機會安靜思考,我們身處在會產生某種揮之不去的背景雜音的醫院繁忙中,究竟是在做什麼。……記憶中那個在醫院裡的我,就像個玩著裝扮遊戲而上氣不接下氣的小女孩。然而,那時所留下的白紙黑字,證明了我還能夠保有一些零星的思考時間。」

希區考克醫師在熙來攘往的公立醫院裡服務,與背負著各樣生命故事的病人相遇,包括一心依賴藥物而拒絕做出生活改變的中年女士、堅信靈氣療法而導致嚴重肺炎的年輕男子、只能從食物獲得慰藉的孤獨暴食症患者、做過多項檢查卻找不出問題所在的絕望病人、因各專科推諉收治而被懸置在急診處的未分類病患。這些揪心的交會經驗,令她寫下深刻的行醫體悟:「醫師坐在診療椅上,面對的並不是腎臟和心臟,而是複雜、有衝突又不完美的受苦之人。」

除了凝視眼前的病人,她也不斷回望自身的生命經驗,像是恣意吸菸與探索非法藥品的混亂青春期、從文科生轉變為醫學生的心路歷程、在宛如「男士俱樂部」的白色巨塔裡懷抱性別意識、自己也需要「過度檢查」才能安心的時刻、到偏鄉醫院服務目睹的光怪陸離現象、被病人家屬無理指控的椎心之痛、主治病人在自己的醫療決策下過世的巨大失落。

她還從各種視角來思索醫療體制本身,以及醫療與社會的關係,諸如大型藥廠與執業醫師的糾纏關聯、主流醫學和另類醫療的整合辯證、將社會問題簡化成醫療問題的後果、反毒大旗下的藥物禁令與大麻研究、醫療的消費者模式對醫病關係的衝擊、醫學院挑選入學生的機制設計、醫療資源的城鄉差距、戴口罩的公民義務與疫苗分配的正義問題、疾病篩檢的效果及迷思、全民健康照護體系與私人醫療保險的競合。

曾獲文學獎的希區考克醫師以她的敏銳心靈及生花妙筆,寫下見聞過的醫院風雲和世間百態。這些時而哀傷動人、時而幽默慧黠、時而批判反諷的細膩文字,顛覆了主流的論述與思維框架,為我們開啟一扇又一扇的思索之窗。

繼續閱讀

《親愛的人生:關於醫療、老年及照護的思辨》

標準

【基本資料】

編號:Ponder 04

作者:凱倫•希區考克(Karen Hitchcock)

譯者:劉思潔

出版日期:2021年2月1日

ISBN:978-986-99347-3-2

頁數:240頁

定價:350元

規格:14.8 x 21 cm/平裝/單色

【內容簡介】

老年人、脆弱的人,就是我們的社會。
他們曾經努力過、愛過、活過,且能繼續做到。
他們是我們的父母和祖父母,是我們的照顧者和鄰居。
在不久的將來,也會是我們每一個人。

這是一本試著對人生最「大」的難題發問的「小」書,探問著有關老年、疾病、死亡及活著的課題。曾獲得文學獎的內科醫師凱倫•希區考克,以細膩而真摯的筆觸展開脆弱性的敘事書寫。

她穿越記憶的隧道,回望年輕的自己在面對親人生命老化及消逝時的深沉無能為力。就讀醫學院期間,肺部纖維化的外婆正在經歷人生的最後階段,從鼻孔固定插著製氧機長管子的居家日常,到最終入住安寧病房度過餘下的時光。在那些年間,母親每星期都會到養護中心探望有嚴重失智症的姨婆,有時會打電話要她一起去,也會告訴她姨婆在養護中心受到的各種屈辱,而那些細節是她最不想聽聞的。她剛成為醫生的第一年,罹患血癌的父親住院時因不慎跌倒而顱內大量出血,主治醫師交代家人們好好想一想「父親會想要怎麼做」,往後幾年她經常在半夜驚醒,糾結於當時選擇放棄治療是否做錯了決定。

埋藏心中的回憶伴隨著她的行醫生涯。她在診間和病房裡與形形色色的病患及家屬相遇,溫柔地凝視並靠近這些「複雜又不完美的受苦之人」。拒絕服藥且不配合限制水分攝取、又會攻擊妻子的末期心臟衰竭患者艾利克;在送醫途中因供氧過量而導致昏迷、卻被直接送往安寧療護的老奶奶佩莉;愛妻和愛犬皆已離世、自覺一無所有而只是個麻煩老人的福瑞得;仍充滿機智和生命力、但在家人安排下被動簽署預立醫療決定的大衛;在養護中心過得意興闌珊、需要女兒同意才能安裝心律調節器的喬治;因出手打了照護員而被送到醫院來、又在譫妄的狀態下辱罵護理人員的芬曲太太;年輕時曾遠赴勞改營為丈夫請命、年老時被強制安置在養護機構的伊蓮娜……。

希區考克醫師讓她筆下的各個生命案例,幽微地映現出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各式議題,像是社會排除、年齡歧視、無效醫療、過度醫療、醫療永續性、安寧緩和照護、預立醫療計畫、死亡醫療化、安樂死等等。她的書寫並非振振有詞的倡議檄文,而是將自己的親身經歷與臨床所見所思,凝結成一本深刻而動人的文集,以此向所有人發出懇切的思辨邀請:身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該如何共構屬於全民的「親愛的人生」?

【專文推薦】

吳易澄|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主任暨主治醫師、英國杜倫大學人類系博士候選人
劉介修|成大醫院老人醫院籌備處主治醫師/醫務秘書、英國牛津大學社會政策博士
陳懷萱|臺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專案助理教授、「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共同創辦人

【共感推薦】

「當醫師坐在診察室或在病房走動時,面對的並不是腎臟和心臟,而是複雜又不完美的受苦之人……。」這是一本字句間流露著溫柔的書。作者Karen Hitchcock同時具有臨床醫生的身分與曾陪伴重病家人臨終的經驗,從糾結且細膩的視角切入,反思專業分工底下的醫病關係。如此的內容有時令人氣餒,尤其當發現人的狀態難以被明確分類,無疑是對社會追求效率、標準化的打擊;但同時,它們卻也相當激勵——當我們理解同身為人,彼此的差異是程度之綿延,而非分明的類別;因著相通,我們有機會達到共感、理解,打破生命經驗之囿限,探尋涵融的可能,不枉費每一個親愛的生命。
——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街頭生存指南》共筆作者

臺灣社會越趨高齡,去年出版的兩本中譯經典作品,西蒙•波娃《論老年》、芭芭拉•艾倫瑞克《老到可以死》,便從「理性」角度來解剖今日「老年處境」的歷史社會條件。然而,年邁多病不只是「思索」的對象,更是人類無從拒絕的生命晚期「體驗」。這本另類醫療散文《親愛的人生》,提供了陪伴「衰老」的現場角度:在工作繁重、超時過勞、醫療資源緊繃的診間,現役醫師要如何直面我們都心照不宣的「老年恐懼」?在這個悄悄與老年病患保持距離、過度考量「市場效益」的現代醫學體系,所有關心生命尊嚴的讀者,將會無可自拔被《親愛的人生》所深深觸動。
——林運鴻/文字工作者

每個人可能都或多或少有過這樣的經驗:心情低落、想哭;一覺醒來找不到起床的理由;沒有可以說話的對象,覺得自己就算消失了也沒有關係。我們都知道這是生活中無可避免的低潮。當陷入低潮時,我們要學會調適自己,但要是關卡走不出來,就要懂得尋求別人的幫助。同樣地,年長者也會有需要被拉一把的時候。然而我們的社會卻普遍「默許」他們在遭遇苦難時自我放棄,彷彿老人家的努力不算是努力。這本書談的正是這樣一個「年齡歧視」的問題。作者以身邊家人和病人的例子告訴我們,身為一位老年病患具體指的究竟是什麼?藉此提醒大家在面對生命時基本該有的尊重和耐心。讀完這本書後我們會發現,「什麼樣的生命值得活?」從來都不單純是一個醫療的問題。
——陳俐伊/護理師、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碩士

現代人平均餘命大幅提高,老化到死亡的生理年齡也大幅延長,在醫療專業管轄權不斷擴張「醫療化」之下,生、老、病、死原本是人類最自然的經驗,已不再從日常生活裡學習,在由家人轉交醫療專業人員處理的過程中,逐漸扼殺人們處理生命自然歷程的能力。身為臨床的醫師,作者Karen Hitchcock藉由親身參與外婆老化到死亡的照護經驗,清晰而細膩地挑戰了高科技積極醫療vs.安寧療護二元對立下救活vs.善終理念。她強調老年人瀕死醫療化的過程,往往不當地被拒絕應給予的積極治療,限制了某些該有的醫療選項,忽略了年老者非常想要活下去的求生意志。
同時身兼臨床醫師與外婆的照顧者的雙重角色,作者帶領我們揭露老人面對瀕死醫療化的灰色議題,全書兼具生命倫理、社會文化與醫療制度的整體視角。她要告訴我們,每一個老人都是獨特的,沒有一個醫療的公式可以適用所有臨終的老人,參與在其中的當事人、家人以及醫護人員都必須有更複雜的思考。
——蔡友月/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中研院人文講座(陽明、國防、北醫)授課老師

生命總是這麼巧合地將他人寫作與自身情境貼合起來,當我陷溺在親人離世、以及對過往生活城市的記憶日漸模糊而感到極度失落之際,《親愛的人生》這本小書帶來了些許安慰。這樣的慰藉並非來自對於年老疾病、醫療照護、死亡凋零等認識的豁然開朗,而是有機會重新審視當我們面臨老化乃至於死亡時,人對於醫療照顧的主體選擇權受到了極大的社會條件限制,同時,將死之人也因年齡而隱含著醫治與否的價值判斷。醫護、病人與家屬交織出的多重關係,以及公私部門的醫療政策,決定了年老者的照護選擇,或是「被」選擇。那些強調病人主體性的各項照顧決策,可能並不如期待中的充滿積極意味;而那些從醫療觀點介入的治療服務,可能也並不如想像中的僅止於消極地面對疾病和老化。本書為即將走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帶來了一些關於照顧服務的辯證,目的不在於贊成或反對無效醫療、安樂死、預立醫囑及安寧照護,而是看見每個身體機能日益衰敗的生命,是否能在制度完整的醫療服務中安心死去。
——鄧湘漪/東海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流亡日日》作者

一位醫者,不單單以疾病或受損的器官來俯視眼前的「病人」,而是見證著一位位受苦的人」。平實而真摯的文字,是為了對世人提出熱忱又急切的邀請——請再次仔細思索:「我們在醫院裡對這些人做了什麼事?」書中的每一個案例,都緊繫著技術與道德判斷的交織自問,文字讀來全然不具威迫之感,然而,愈讀到後來,你將愈發現自己無法再以置身事外的姿態閱讀;也可能毫無預警地,對於之前深藏而不自知的念頭,感到慚愧與驚心。但這本小書並不打算讓你停滯在不斷地自我詰問裡,作者給出了現行自由市場模式之外的替代方案——它正視關鍵問題且具體可行,更重要的是,裡頭深藏著對生命的深深關愛。
——魏明毅/諮商人類學實作者、《靜寂工人》作者

【作者簡介】

凱倫•希區考克(Karen Hitchcock)
畢業於澳洲紐卡索大學(University of Newcastle)醫學院,同時擁有英文(創意寫作)博士學位。曾在澳洲三個州數家公立醫院擔任專職醫師,現為自由執業醫生,臨床工作主要聚焦於疼痛、疲勞、肥胖及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症狀,是澳洲最早獲准開立藥用大麻處方的醫師之一。她定期為澳洲雜誌《月刊》(The Monthly)撰寫文章,短篇小說集《小白襯裙》(Little White Slips)獲得二○一○年昆士蘭總理文學獎。

【譯者簡介】

劉思潔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曾任大專教師及出版社主編,現為自由譯者,譯有《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原諒就是力量》,並合譯《人行道》、《生存的十二條法則》等書。

【目錄】

推薦序(一)老人不只是可愛/吳易澄
推薦序(二)面向「老年」的三種視野:讀《親愛的人生》/劉介修
推薦序(三)醫療照護的抉擇: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是我們共構的老年Life/陳懷萱
序言
老年抱病
碎片
醫院不是收容老人的地方
最妥善的計畫
安樂死
分隔與獨居
死亡
我們還活著的人
資料來源
其他參考資料

《論文教室:從課堂報告到畢業論文》

標準

論文教室

 

【基本資料】

編號:Ponder 03
原書名:論文の教室:レポートから卒論まで
作者:戶田山和久
譯者:林宗德
出版日期:2019年4月17日
ISBN:978-986-95945-9-2
頁數:320頁
定價:400元
規格:14.8 x 21 cm/平裝/單色

 

 

 

【內容簡介】

日本哲學大叔又出招了,
這回化身為教你如何寫論文的犀利導師!

不知道論文怎麼下筆嗎?別人寫起來咻咻咻,你卻是頭皮抓到破?就讓笑哏用不完的哲學大叔,帶你走一趟既殘酷又感動且爆笑的論文寫作之旅吧!大叔從哲學家最擅長、而你最頭痛的「論證」著手,一步步讓你由抓頭皮到咻咻咻,從低空飛過變得揮灑自如。秘藏不傳的葵花寶典,絕對前所未聞,保證大開眼界!(噓,不要跟老師說這本書把他們的秘密都洩光光了!)

論文是什麼!?是針對某個問題主張明確的答案,並且論證該主張的文章。本書主角是個不擅長寫文章的大一新生,在他想方設法寫出有閱讀價值的論文的奮鬥過程中,作者傳授了邏輯地寫作文章的知識。本書不只詳細介紹論文大綱的寫作方法,也清楚說明必須舉什麼樣的例證才能提高說服力,以及怎麼樣駁斥反對意見。這是本你讀了,就必定學會寫論文的終極入門書! 繼續閱讀

關於《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的寫作

標準

受訪者:楊鎮宇(《食.農》作者,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領隊兼文字工作者)
時間:2018年3月19日
地點:欒樹下書房(台北市溫州街24號)
訪問與撰稿:游擊文化編輯部

如何將嚴肅複雜的議題,或是學術的內容,寫得平易近人,讓人人都可以讀懂,是游擊文化努力的方向,近日我們出版的新書《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正是努力面向大眾的作品。游擊文化編輯部很想了解作者楊鎮宇寫作時,是如何拿捏、組織、結構眾多複雜的材料,又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寫成這本書,因此有了這次訪問。希望這次的訪談的內容,不僅可以幫助編輯與作者合作,也能幫助有志於從事這類寫作的作者。

楊鎮宇/提供

繼續閱讀

書架上的食農:反思現代性的另一條戰線

標準

文/陳玠廷(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副研究員)

頭貼

「吾人日進三餐,誰云與農業無關。」(If you eat, you are involved in agriculture.)吃,這件事不但滋養了身體機能所需,也建構出一個社會的樣貌和底蘊。從近年來臺灣出版品對食/農議題的關注,可以看出閱讀食與農,也是一個理解、反思社會變遷途徑的趨勢。 繼續閱讀

補上一堂遲到的故鄉學——食.農.風土

標準

粉絲頁BN

自有記憶以來,我便是一個在嘉義鄉間踩著泥土長大的小孩;然而,在這個「阮欲來去臺北打拼」價值當道的世代,我也是被從農村推向都市的芸芸眾生中的一分子。由於來自農村,我永遠記得小時候陪著阿公在門口埕曬穀,因散逸在空氣中的稃毛所導致的全身發癢,以及為了躲避西北雨而忙著拉帆布覆蓋稻穀的緊張。這些經驗,也順理成章成了長輩「教誡」我們不好好念書就只能務農的最好素材。但大人們多慮了,逐漸地你會發現整個求學的歷程,像極了一個為了脫離農村的前置作業:為了考上好學校,你得熟記中國各省的物產,以及那些只有在地球儀見過的國家的風土民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