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成田抗爭的歷史軌跡

標準

《空港粉碎》導讀
成田抗爭的歷史軌跡

陳思宇(台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內容力有限公司營運企劃長)

日本是台灣民眾最常造訪的國家,而由台灣往來日本的旅客,多半以位於千葉縣的成田國際機場,做為出入東京及關東地區的門戶,對這座巨大且繁忙的現代機場並不陌生。另方面,或許有些旅客在享受便捷的跨國運輸服務時,也感受到這座機場瀰漫著一股特殊的警戒氣氛!確實,在各大國的首都機場當中,成田機場是唯一一座長期實施安檢措施的國際機場,所有出入機場的旅客及工作人員,都必須持護照或身分證件,方能通過安檢單位的審查,順利進入機場大廳。此外,日本警察機關更在機場內外布署了一千多名日夜巡邏的警力,構築了堪稱滴水不露的警備設施。在二○一五年三月三十日撤除安全檢閱制度前,由警力層層戒備的成田機場,經常被日本媒體及社運團體批判是一座「堡壘機場」、「戒嚴機場」,而這座機場的建設過程,伴隨的是一連串至今仍未寫下句點的悲劇故事。 繼續閱讀

【校訂者序】在那以後的成田機場

標準

《空港粉碎》校訂者序
在那以後的成田機場

顏雪雪

幾年前,在因緣際會下,我翻譯了小川紳介導演的記錄電影《三里塚之夏》(一九六八)。電影一開頭,就說明了千葉的三里塚、芝山地區,在政府事前沒有告知的情況下,被迫成為了成田機場用地。當地農民起而抗爭,與警察發生大規模的推擠、拉扯,有人受傷,一群人在西瓜田上奔走、逃竄,農民婆婆則在後面哭著大喊說:「我的西瓜、我的西瓜⋯⋯。」

這段歷史的抗爭程度過於震撼,使我久久無法忘懷。某次我在成田機場大廳過夜,雀躍地等待黎明飛往九州的班機時,突然就想起腳下踩的光可鑑人的地板,可能就是那片破碎、紅彤彤的西瓜田,再配上電影裡農民、學生們的尖叫聲,背脊便無端地冒出寒氣。

我問過許多日本朋友是否知道成田機場抗爭事件。但只要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幾乎都不知道作為日本國際航線門戶的成田機場,在興建初期曾有過這段大規模的抗爭歷史,甚至造成抗爭者自殺、員警傷亡,幾乎撕裂了當時日本人(至少是千葉人)與政府之間的信賴關係,更是日本民主歷史的疤痕。 繼續閱讀

【推薦序】重造拼圖的空港粉碎

標準

《空港粉碎》推薦序
重造拼圖的空港粉碎

munch(環境部落客)

發生在一九六○年代的日本成田機場抗爭事件,或者說三里塚農民抗爭運動,是當代最激烈的「官逼民反」社會運動。在台灣,透過漫畫、影片,以及少量又片斷的書籍,讀者或許曾聽聞日本發生過這場農民抗爭運動。近年,成田抗爭相關記錄片的播放,以及影像記錄者的來訪,都為台灣閱聽大眾提供了更豐富的介紹與分析,重新帶領我們回顧了事件現場。 繼續閱讀

【推薦序】國家暴政,人民起義

標準

《空港粉碎》推薦序
國家暴政,人民起義

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國人喜愛到日本旅遊,東京尤其受到大家的青睞,若欲前往東京,除了台北松山機場出發的飛機降落在距離市區比較近的羽田機場之外,從桃園國際機場出發的班機,大抵皆是降落在距離市區比較遠的成田機場。此外,部分前往美國的航班,也會以成田機場為轉運站,因此一般而言,國人對於成田機場似不陌生。但是,我們對於發生在五十多年前,日本政府祭出土地徵收強制手段來開闢興築成田機場,繼而引發農民激烈抗爭的事件,似乎並不熟悉,也鮮少有人知道,在成田機場範圍內,至今依舊有當初參與抗爭的農民及其後代在繼續耕作,他們不願意離開他們的家園,也不願意放棄農業。這場抗爭運動被稱為三里塚事件,死傷相當慘烈,對日本社會帶來了嚴重的衝擊,也讓他們後來深刻再反省強制徵收土地的適當性,而這也映照著台灣目前在處理土地徵收相關課題時嚴重欠缺的考量。 繼續閱讀

【推薦序】在時間裡抵抗

標準

《空港粉碎》推薦序
在時間裡抵抗

胡慕情(記者)

遠方的山坡。房舍前的菜園。湮沒的歷史。隔離的記憶。樑柱與大樹上的亡靈。為保護這些被漠視的所有,居所上各式零件被移來堆疊,因為意志,高聳入天。木塔台。破爛空床。陽春堡壘。鐵鍊。火把。但痲瘋病患被驅離住所,哭聲滿溢。怪手。鎮暴警察。電鋸。鐵剪。木棍。鎮壓、鎮壓,鎮壓手無寸鐵的人。天光,只剩殘破。

不忍卒睹的畫面,在二〇一四年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重現。開幕片是已逝導演大津幸四郎與導演代島治彥的共同作品《活在三里塚》。坐在暗黑影廳,淚流滿面——想起樂生療養院抵抗捷運開發的那些守衛,原來是移植三里塚的鬥爭方法。遙遠兩地,一農民,一痲瘋病人,但其抗爭核心並無二致。而時至今日,殘破的兩處家園,皆仍有人佇立。 繼續閱讀

《空港粉碎︰日本農民的怒吼與成田機場悲劇》

標準

國家暴政,人民起義《空港粉碎》立體書封(封面).jpg

 

基本資料

編號:Scenes 05
出版者:公共冊所
原書名:「成田」とは何か——戦後日本の悲劇
作者:宇澤弘文
譯者:陳柏傑
校訂者:顏雪雪
出版日期:2017年2月7日
定價:380元
ISBN:9789869090445

 

 

【內容簡介】

直面戰後日本的最大悲劇︰畸形成田機場的誕生!

日本的國門「東京成田機場」是世界規模最大的機場之一,然而,自1978年啟用以來,成田機場一直維持著畸形缺陷的狀態,二十幾年來只有一條正式跑道,直至2002年第二條跑道才增修完工,且比原定長度縮短了將近一半。機場外觀也宛如一座要塞,四周布滿一層層鐵絲網與監控塔台,所有出入口都戒備森嚴,長期有高達數千人的常駐機動隊在嚴格盤查周邊居民與出入者,全面性的安檢關卡直至2015年3月才廢止。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繼續閱讀

《叛道》巡迴講座整理

標準

12319789_888829441213217_293339544_n

 

書名:叛道──改變國家的基進力量
出版者:公共冊所
原書名:Rules for Radicals: A Pragmatic Primer for Realistic Radicals
作者:索爾.阿林斯基(Saul D. Alinsky)
譯者:黃恩霖、郭姵妤
校訂者:劉華真
出版日期:2015年12月15日
定價:350元
ISBN:9789869090438

 

 

讓我們從各處開始吧!(三)

標準

讓我們從各處開始吧!

(20160325顧玉玲@公共冊所《叛道》講座逐字稿)

民主

再來我選擇的一個詞彙是「民主」。「既然相信人民,基進分子的工作便是組織他們。」(《叛道》,54頁。)基本上我認為很多人都不太相信人民,當我們在說民主的時候,大部分的人從來沒有相信過人民,他們認為人民是盲目的、認為人民是民粹的、認為人民搞不清楚狀況,所以我們經常想指點人民往哪裡去,我們經常想架構一個比較好的制度來取代比較壞的制度。但是如果是這樣的話,何以我們還談民主呢?我覺得民主要有一個很堅強的信心,我們得相信所謂的人民這種People,People好像黑壓壓的一大片,但它事實上是一個一個個別的人。人們是可以自己做決定的,人們是可以自己長出能耐,分析的能耐、利害盤算的能耐,各式各樣的,但需要條件。當我這麼說的時候,我的意思是,組織者要做的是什麼事?是創造條件。

當然所謂的人民,一開始我們總是會因循著我們過去舊有的方式做事,我們可能很保守、我們可能很怯懦、我們可能總是做錯了判斷,因為我們只能夠看到兩步之遙,我們不像那些優勢者,他們總是可以看到十年之後、總是有遠景,因為這個社會從來沒有給我們條件看十年後,我們能夠看三天以後就了不起了。這是工人的處境,要先站在這裡看這個,而不是說「你怎麼看不到十年以後呢?」我們一起創造條件。我覺得這個需要慢慢一步一步來,可是這件事情如果不相信,怎麼會有民主呢?我們如何相信人民要自己做決定?如果我們從來不練習。知識分子還有很多機會練習,我們參加讀書會、我們參加這個那個,我們有各種,甚至包括我們參加社會運動好了,都不是犧牲奉獻嘛,你有一個對價關係,就是你覺得有學習有收穫。例如我,這二十幾年來讓我留在社會運動裡頭的,從來不是因為我犧牲奉獻,那只能燒兩年就沒有了,最主要是我在裡頭,對我的生命有這麼重大的學習,我覺得太划算了,當然是這個。 繼續閱讀

讓我們從各處開始吧!(二)

標準

讓我們從各處開始吧!

(20160325顧玉玲@公共冊所《叛道》講座逐字稿)

自立晚報工會的組織經驗

我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個報業媒體的工會,報業媒體例如說中國時報好了,你想到報業,會想到哪些從業人員?工會就是說,我同樣受僱於中國時報的所有受僱員工,就可以組一個工會。我們的會員應該包括哪些人?記者、編輯、發行、派報生、送報小弟,還有呢?拉廣告,報紙主要不是賣他一份十塊錢,最主要是廣告,所以還要有拉廣告的人。然後早期記者還不會自己打字的時候,我們還有打字行的小姐,打完字之後還要檢排,我還看過台灣最末一波的檢排廠,那真的就是一個一個鉛字,這些國小畢業的工人一輩子都在讀社論,每天都在唸國家大事,要在十分鐘之內把一篇社論用大大小小不同的字體排出來,所以他們都滿腹經綸,非常有趣。各式各樣的勞動才組成了我們手上一份十塊錢的報紙。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工會裡頭,我們其實就會面對一件事。

當時的報社叫「自立晚報」、「自立早晚報」,所以我大概一天24小時都在報社裡跑來跑去,我們有早報也有晚報。我們那個報紙是當時台灣在戒嚴時期就很敢說話的一個報紙,所以裡頭的記者雖然勞動條件沒有中時跟聯合好,可是他們都有一種自尊心,覺得自己是進步記者,那我們也就很快成立了台灣第一個報業的媒體工會。我們在討論的時候,例如說印刷廠的噪音這麼大,吵的不得了,早就超過安全衛生的標準了,我們的記者就好生氣,「怎麼這個樣子?社長難道不知道嗎?」他第二天就打給社長,因為他是紅牌記者,非常有正義感地跟社長講這件事,所以第二天大家就得到了耳塞,暫時隔絕了噪音。或者是討論到說檢排廠的日光燈,這個光線不夠,事實上對於眼力的傷害非常大,我們的記者就說「不行!這樣下次我們的勞資會議一定要來談!」他們就很快寫一個案子,振振有詞。 繼續閱讀

讓我們從各處開始吧!(一)

標準

讓我們從各處開始吧!

(20160325顧玉玲@公共冊所《叛道》講座逐字稿)

「讓我們從各處開始吧!」這個句子,其實是這本書裡頭,Alinsky在後面寫的,這當然就是那種戰鬥宣宣言式的,「這是今日基進分子的任務:將絕望的餘燼煽旺成戰鬥的火焰。」比較像是個煽動者,充滿熱情的情懷。我們做組織工作有時候很怕這樣子的語句,讓大家燃起熊熊的烈火,然後大概燒兩年就犧牲奉獻完了。不過在運動上,我認為Alinsky不是這個樣子,他一直到死都還在戰鬥,我覺得他有不斷戰鬥的精神,你要從一個動態來看待這件事,否則在閱讀的時候不免……有的地方你會覺得他在談手段跟目的的時候,似乎很多的利害盤算,我覺得作為一個組織工作者,你要把利害攤開來盤算,但是當然不只是利害盤算,否則就會相當「功利性」地看待他。

「讓我們從各處開始吧!」這句話還是非常有感覺,特別是當代大家面臨到一個大的結構,例如說新自由主義洶洶來襲,這樣一談下去就有點被框住了,不知如何是好。「讓我們從各地開始吧」恐怕是Alinsky在1960、1970年代的時候,他所提出的一個號角響起式的宣言,放在此時此刻的台灣,這還是有一定的作用。就是說至少你不要坐困愁城啦,不要因為這個大的結構太難以撼動,或者是眼前看對於客觀局勢的評估,作為一個社運工作者來說,我都沒有那麼樂觀,前途是艱難的,但是你不行動什麼時候要開始行動呢?無非就是此時此刻此地。就這一點來講,我覺得Alinsky還是有很多可參照之處。

我會這樣子定性這本書︰給一無所有者的組織奪權準則。他列了一些方法,他很清楚地設定他的目標是那些一無所有者,那當然一家獨立出版社也是組織工作,各式各樣的組織工作都可以做,但他這個準則是針對那些「相對處於弱勢者」的教戰守則,而且他組織是拿來幹嘛呢?拿來奪權用的,這是很清晰的目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