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博雅的反叛之道(五)︰Q&A

標準

苗博雅的反叛之道︰上街頭,做組織,進國會?

(2/20公民書展講座逐字稿)

Q︰請問從Alinsky的觀點,會怎麼看推動政黨不分區下限調降的問題,就是把5%(立委席次分配)門檻調低的問題?

  1. 要有創意

這麼難的問題一定要超有創意的,Alinsky非常強調有創意這件事情,他在書中講了一個……這樣會不會有點小破梗啊,他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我覺得超好笑(《叛道》222-228頁),就是有一個城市,這個城市裡面的人是很重視文化、藝術跟音樂的,然後那個時候他要去幫忙組織那個城市裡的黑人貧民窟,去做組織,他就想到一個策略。因為那個城市有一個很知名的交響樂團,他就提議說我們去買一百張那個交響樂團表演的票,讓一百位黑人同胞去聽交響樂。在交響樂開始表演之前的三個小時,他們要去吃一頓晚餐,然後那頓晚餐,就那三個小時,他們要吃超多的豆子、超級多烘豆。這個idea他自己覺得完全符合他的精神,第一個,在敵人的經驗範圍之外,因為敵人絕對沒有想到,他們會用集體放屁這種方式,去破壞他們最引以為傲的交響樂的表演。這個也是敵人絕對沒辦法反制的,因為他們不可能立法禁止放屁,他們不可能立法禁止在交響樂表演的時候放屁,或是弄一個公告說不准放屁,不然你就要怎樣怎樣(聽眾笑)。然後這也絕對是在他們要組織的人的經驗範圍之內,因為他們每一個人聽到這個計畫的時候都覺得超好笑的,大家都覺得願意去實行。我看到的時候覺得滿天才的,居然想到這個。當然最後沒有實行的原因是因為,他採取的戰術其實是,讓這個消息所謂的「意外地」被敵人知道,所以敵人就「啊!我趕快要立刻坐下來跟你們協調,絕對不會讓這種事發生。」因為一發生真的太可怕了,因為他們想不到要如何應變,沒辦法處理這個問題,所以計畫就達成了,他非常強調需要創意的東西。 繼續閱讀

苗博雅的反叛之道(四)︰Q&A

標準

苗博雅的反叛之道︰上街頭,做組織,進國會?

(2/20公民書展講座逐字稿)

Q︰阿苗之後想要做什麼?在下次選舉之前?

我現在主要在思考的是,我下個月、下下個月可以做什麼。如果你要問「想做什麼」的話每個人都會想啊,「噢我下次選舉想選議員、想選市長;下下次想選立委、想選總統。」想都是會想,但是到底我手邊有什麼資源可以實際地促成什麼事情?我覺得我從做社會運動、做選舉做到現在,對我來說一個很重要的體驗就是,永遠要務實。我現在想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今天如果說要繼續培養下一次的政治動員的能量,那所謂的耕耘是什麼?耕耘絕對不是免費的,蹲點不是免費的,沒有資源的蹲點,就是你家隔壁的鄰居,他在那邊已經住了20年了,然後他每天都會去菜市場,每天都做很多事情,可是他出來選會選上嗎?不會。所以很實在的就是說,你在那邊蹲點、你在那邊經營,所謂的經營,你要做什麼事情讓人家覺得你不只是有存在感,而是你可以解決某些問題的,那這一定是要有一些網絡去做。要去做事要的是什麼?要有人,跟那個人的時間。那那個人跟那個人的時間會是免費的嗎?絕對不是。即使是我一個人做,我自己做,我也必須找到讓我能夠繼續生活的方式,這就是真正青年參政的困境啦,如果你不是富二代或政二代,也沒有一個有錢的老公或老婆,那你很現實就是面對我自己怎麼生活的問題。所以說在下次選舉之前,有一個方向是很明確的,就是我所做的工作,要如何能夠讓我在文山區,至少文山區,能夠做更多跟在地社區組織、議題有連結的事情,這就是我應該要做的工作。 繼續閱讀

The Making of 叛道(二)

標準

The Making of 叛道

(3/11台灣勞工陣線研究員張烽益@公共冊所講座逐字稿)

The Making of 叛道(一)

各國工會的組織型態

1

「工會」這個詞,在台灣和美國完全是不一樣的想像。台灣的工會層次其實是最小的,它甚至還不是一個企業,而是一個廠,像光是台塑就有十幾個工會,因為台塑有十幾個工廠,在林口有一個工廠、麥寮有一個工廠、嘉義有一個工廠、高雄仁武有一個工廠,一個廠就一個工會,一個工會就一個理事長,有十幾個理事長。台灣是這種「廠場」的層次,一個工廠一個工會,三十個人就可以組成。日本韓國是企業內多元工會,而不是像台灣一樣是企業內單一工會。當然台灣也有一個企業一個工會,很多廠場工會整併成企業工會,但歐美國家的工會都不是在企業內的,都是在產業和職業層次,像我們之前提到的CIO和AFL都是外在於企業的。所以歐美國家的工會是由外而內的,由外面的專業組織者來尋求企業內部的員工認同我的工會、來加入我。是這樣子的型態,是外面的專業組織工作者來宣傳,希望員工加入。而且這個工會是全國性的,譬如說汽車工人工會,是全國性的組織,它還不是州層次的喔,歐美國家大部分都是這樣,只要一組織就是全國性的,沒有縣市層級,而且你可以隨便發動,沒有任何的限制。譬如說今天我們兩個人高興,就來組一個美國飛行員工會,但問題是沒有人要加入你啊,現在已經有一個美國飛行員工會,會員有十萬人,那你要怎麼叫人家加入你?人家為什麼要加入?你就要去尋求他們加入。這種工會就是一群專業組織者,去組織企業的勞工,你要去說服人家來加入你,那是什麼樣的狀態?這就是一種費心的活動,這就是一種「組織」。 繼續閱讀

The Making of 叛道(一)

標準

The Making of 叛道

(3/11台灣勞工陣線研究員張烽益@公共冊所講座逐字稿)

我今天想要談一些《叛道》這本書的背景,Alinsky這個人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會寫出這本書。另外,我本身是在勞工陣線工作,Alinsky早期出道也是在工會做組織者,我後面會稍微談一下美國工會的發展,美國工會的環境造成Alinsky後來會去做組織工作,如果你對美國工會是怎麼樣在做組織的有一些瞭解的話,你就掌握得到Alinsky這個人的個性和後來的發展,以及《叛道》這本書為什麼會這樣寫。 繼續閱讀

苗博雅的反叛之道(三)︰戰術

標準

苗博雅的反叛之道︰上街頭,做組織,進國會?

(2/20公民書展講座逐字稿)

另外我也很喜歡一章就是209頁以下的〈戰術〉。為什麼很喜歡呢?因為他真的開始講一些非常具體的東西。這本書最大的好處就是他不跟你談什麼哲學、什麼原則、形而上的東西,他就是跟你談實實在在的每一個事件、每一個故事,他講的每一個他認為是rules、是規則的東西,他都會跟你講一個故事,告訴你說如何實踐在你的組織跟你的議題的倡議當中,所以你看完這本書你絕對不會有一種「天啊,這講的都是屁話」的感覺。你可以不認同他,你可能會不認同他,你可能會覺得他做這件事情,也許到最後,就是我們自己也腐敗了嘛,所以最後社會還是沒有改變,也許會有這種感覺,可是你絕對不會覺得他在講的是空話。

Alinsky的戰術原則

例如說〈戰術〉,〈戰術〉這章對我個人的選舉有一些比較大的啟發,因為他講的戰術是什麼?他有幾個原則啦,其中一個原則就是「千萬不要超過你自己群眾的經驗範圍」,因為如果你講了一些你的群眾根本沒有經歷過的事情的話,第一個它很可能就是失敗的溝通,第二個這些人不會去做。那另外一個守則就是「一定要超過你的對手的經驗範圍」,因為超越你對手的經驗範圍,會讓他們非常的驚慌、非常的緊張,那他們就有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而讓你的行動獲得成功。 繼續閱讀

苗博雅的反叛之道(二)︰溝通

標準

苗博雅的反叛之道︰上街頭,做組織,進國會?

(2/20公民書展講座逐字稿)

 

那我另外還很喜歡的一個章節是151頁以下的〈溝通〉。Alinsky他是一個組織者的組織者,他有一個專長是,他不只是自己會去幫人家做組織,他還想要訓練一批能夠去做組織的人。所以他在書裡面列了一大堆一個好的組織者應該要有的條件,例如說他要有好奇心、要有想像力什麼的,他自己甚至列了一個清單,check list,就是他會看說你這個人有沒有這些特質,如果有的話你就是很有潛力這樣。但是在這所有的條件之中,他認為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所有的條件你都可以沒有一、兩項啦,但最不可或缺的能力就是溝通的能力。

什麼是真正的溝通?

什麼是溝通的能力呢?是你要瞭解現在你眼前的這個人,他關心的問題到底是什麼,你要能夠回應他關心的這個問題。如果說你的群眾根本不懂你在講什麼的話,那你不只是沒有在溝通,你甚至是不在場。對於你的群眾來說,你有跟沒有一樣。那這個批判我覺得跟我向來的想法是很符合的,有些人常常問我說,你以前做過反對死刑的運動,這會不會影響你的選舉什麼什麼的,在選舉過程中,我被問這個問題大概不下二、三十次。不過我有一個想法是,我認為在做反死刑運動的過程中,培養了我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溝通的能力。因為它是一個這麼艱困的議題,它是一個以前很少人想要理會的議題,現在是很多人想要理會,但是絕大多數的人的看法跟你不同的議題。(這樣的經驗)很好地訓練了一種叫做溝通的技能。而我所定義的溝通並不是說坐在這邊拿著麥克風,然後把話講出來就在溝通,而是你要能夠先抓住對方心裡面最大的問題或疑慮是什麼,然後你用你的方式解決他這個問題或是疑慮,這才是溝通。所謂單向的、不斷地講說「我想要做ABCDE,請大家一起來吧!」這只是傳教而已,但是傳教其實它本質上不是溝通。傳教追求的是那種,也許因為什麼什麼的事件,也許因為他看到了天啟、也許他看到什麼,他今天剛好失戀,然後那一刻,你剛好跟他的心靈有所連結,他就變你的信徒了。可是呢,這樣子是不夠的,你做政治工作最需要的是……,做社運是說你想要去把志同道合的人抓出來嘛,然後集合在一起,可是做政治工作你是要把一群根本志不同道不合,每一個人想得都不一樣的人,你要去面對他們,然後把他們跟你的共通點一個一個找出來,然後大家才會在一起。 繼續閱讀

苗博雅的反叛之道(一)︰手段與目的

標準

苗博雅的反叛之道︰上街頭,做組織,進國會?

(2/20公民書展講座逐字稿)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苗博雅,我現在是社民黨的志工發言人、免錢發言人。今天很高興公共冊所和2016公民書展邀請我們來這個活動,不知道在場的朋友有多少人是因為《叛道》這本書,或是因為想要聽我們談一下以前做社運或選舉的經驗而來的。那我等一下的發言,因為這是我個人的活動,還是得先說明一下這是我自己的觀點,純粹是我自己的觀點,所以大家也不用把這個跟,比如說社民黨整個黨的正式走向或是什麼,加以聯想。成為政治人物之後講話都要特別謹慎小心,不要造成更多的紛爭,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要先說清楚,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和個人的看法,那也許等一下在跟大家討論的時候就可以更自在一點。

其實我是一個沒讀過多少書,比較粗鄙的一個人。這是真的,在去年社民黨剛推出候選人的時候,很多人都說你們全部都是菁英、都有很高的學歷啊什麼什麼,當時我心裡就覺得︰「噢天啊,我夾在這一群碩士、博士、耶魯博士之中,其實我算是低學歷的,我只有大學學歷(笑)。」我之前在學校的時候也不是很熱衷於參與讀書會什麼的,所以今天要來跟大家談一本書,其實是還滿有趣的,對我而言其實是有趣的經驗,因為以前往往都是談一個議題,談一個比如說我關心的司法改革的議題,或者是社民黨關心的社會福利議題,但今天要來講的卻是一本書。所以我想今天就是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閱讀完《叛道》這本書之後,有一些小小的感覺,我可能會用一些我從事社會運動的經歷,或是在選舉過程中的一些經歷,作為一些說明或是交互的參照。那我相信這個對在場大部分的人可能可以有一點點趣味,因為大多數的人應該沒有當過全職的NGO工作者,也許在這邊有一些人有,那我想在這邊絕大多數的人沒有當過一個全職的候選人(聽眾笑),所以應該是互相生命中可以有一些參照啦。

 

12742114_978692012210387_2281782095173140711_n

繼續閱讀

《叛道》遊台灣

標準

《叛道》遊台灣

(劉華真老師1/8台大誠品講座摘要)

 

IMG_2029

用一句話摘要《叛道》

《叛道》的核心內容,用一句話來摘要就是︰「透過社區組織(這裡的「組織」是動詞),也就是透過「組織」社區,去重新重組民主生活。」

《叛道》的目標讀者是誰?

這本書是寫給那些在1960年代從事各式各樣社會運動議題的年輕人看的。這些核心運動者絕大多數都是中產階級的後代,他們對於當時美國虛偽的政治體制非常難以忍受,對他們來說世界就像是瘋人院一樣,這些年輕人非常焦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對世界舉起拳頭。

阿林斯基對這些年輕人說︰「如果你想要造成改變,你就要去組織社區。」你要學會用你想要組織的人的語言來說話和溝通,先組織,再施壓,然後重組民主生活,然後改變整個世界。你要改變世界,你要從這個世界的真實所在之處著手。 繼續閱讀

讓我們一起重新思考,社會運動如何可能?

標準

《叛道》中文版序

讓我們一起重新思考,社會運動如何可能?

張勝涵(「運動現場」書系主編、《魯蛇之春》作者)
劉華真(臺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阿林斯基在他去世的前一年(一九七一年),出版了《叛道》這本書,這是他一生從事工會運動、組織都市貧民、教育社區組織者的集大成之作。阿林斯基將本書與馬基維利的《君主論》相提並論,雖然兩本書都是直面權力的著作,但前者是教導統治者如何掌握權力、操弄臣下,而阿林斯基的寫作是為了讓沒有權力的人團結起來奪取權力。阿林斯基寫作的對象是在美國六○年代湧現的許多青年運動者,他希望引導這些躁動不安的心靈,不要迷惑於絢麗的修辭或看似經典的教條,而能踏實地走上組織群眾爭取權力的正途。除了出版《叛道》之外,阿林斯基也與運動夥伴創立了組織者的訓練機構,培訓了一代又一代的組織者,散布於美國與加拿大各地的社區組織,一九七○年代之後許多著名的組織者(Cesar Chavez、Stokely Carmichael、Heather Booth等等),幾乎都受到阿林斯基與其訓練機構的影響。

正式授權的《叛道》中文版在二○一六年一月臺灣大選前夕出版,或許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在民眾一面倒期待劣跡斑斑的執政黨下台、再次政黨輪替的同時,本書卻呼籲,在選舉之外,人們擁有其他方式來行使權力。這種權力,不是在投票日委託政治人物然後坐等改變成真,這種權力來自於人們日復一日積極投入,在自我組織的過程中擺脫自己的無力感,以市井小民、無權無勢者的聯合行動,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大小問題,乃至於落實進步的價值。 繼續閱讀

為什麼民主了,我們還是不幸福?

標準

《叛道》推薦序
為什麼民主了,我們還是不幸福?

林暉鈞(小提琴手、翻譯工作者)

民主曾經是臺灣社會努力追求的「普世價值」。經歷過戒嚴時期的人都知道,我們的前輩先人,是如何犧牲個人的幸福與自由、甚至是生命,前仆後繼、不斷衝撞體制,才終於換來今日臺灣社會的民主與自由。今天,我們可以說,臺灣是一個貨真價實的民主社會。大大小小各種地方首長、各級議會的議員,甚至連總統,都是透過普通選舉由人民選出來的。我們也享有很大的言論自由,可以批評政府及政策,不需要冒著生命的危險。前輩先人所追求的理想,似乎是達到了。

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我們過得並不好。我們選出來的官員、議員,不但忽視我們的意見與權益,還反過來擅自支配我們的命運。大企業在政府的護航下,大規模地污染土地、空氣、水,殘害我們的生命。公權力幫助建商掠奪我們的土地,搶走我們安身立命的家。物價高騰,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財富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而我們對於這些現象,對於那些有錢的企業主、有權的政客,一點辦法都沒有。為什麼會這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