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站10號出口:整形聖地的熊熊炬火

標準

《翻轉首爾》第五章摘錄

整形共和國「韓國」,整形的聖地「江南」

各位如果經過江南站附近林立的大樓,千萬別匆匆離開,不妨觀察看看這些大樓多半是由什麼行業進駐。最佳的觀察路線是從江南站10號或11號出口出站,一路走到論峴站。這段路程距離約1.5公里,如果慢慢走大約要花30分鐘左右。走在這座水泥森林中的半小時裡,你可能會發現有些不對勁,「整形外科」幾乎攻占了所有大樓。從大樓一樓的標示即可得知,在這一帶開業的店家幾乎過半都是整形外科、皮膚科等與美容相關的行業,相當令人驚訝。在寸土寸金的江南,竟然能這樣大規模營業,這也意味著整形外科的客源有多麼可觀。

整形手術最初的用意在於導正身體部位的畸形,無論是出於先天或後天的因素。根據這個定義,韓國應該滿街都是外傷患者。當然,事實並非如此;橫行於江南一帶的整形手術,大部分是所謂的「美容手術」。美容手術非常功能導向,為了美觀在完好如初的身體部位大興土木。這也是為什麼這附近的醫院除了整形外科,次多的就是皮膚科。韓國的整形外科有40%以上分布於江南周遭(論峴站到江南站之間、狎鷗亭站與新沙站);如果把韓國稱作整形共和國,那麼江南就是名符其實的「整形聖地」,整條街林立著輝煌氣派的「神殿」。走在江南站一帶,這些大樓的樓層標示讀來讓人有種身處「靈修空間」的氛圍。

外媒也對這樣的現象相當關注。「在競爭激烈的韓國社會,整形手術成為就業與人際關係的必要條件」(NBC)、「雖然選美大賽的參賽者大多有整形的傾向,但韓國女性容貌的相似度尤其令人驚訝。像是呼應了整形共和國的稱號」(《哈芬登郵報》)、「韓國,整形手術的聖地」(CNN)、「韓國颳起整形的風潮」(BBC)、「韓國的演員與歌手等多數藝人都曾整形過,一般顧客也偏好整成明星的樣子」(《今日美國》),類似的報導已稀鬆平常。但這些「整形現象」的新聞大多只是隔靴搔癢,若真的要進一步探究外國對韓國整形的興趣,得先看見那些「出入江南的人」。

繼續閱讀

入陣去:反叛旅誌

標準

《翻轉首爾》緒論

入陣去:反叛旅誌

動機,都市紋理

2016年2月,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公布了「2015年觀光旅客動向調查」,上述這20個景點取自其中,並依照「臺灣人最常造訪的首爾景點」排序。這些景點所蘊含的經驗、記憶、聽覺、視覺與閱讀,建構了多數臺灣人對首爾的印象。就像大部分韓國人對臺北的印象,來自市中心的西門町、龍山寺、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臺北101、永康街等景點,以及近郊的野柳、九份、十分、金瓜石、淡水等地,這些景點所蘊含的經驗、記憶、聽覺、視覺與閱讀,形塑了觀光客的認知。

「2015年觀光旅客動向調查」彙整了旅客的造訪目的和旅遊型態,造訪韓國的臺灣旅客,大多以購物、娛樂、參觀與美食嚐鮮為主要目的,這樣的傾向在臺灣當地也感受得到。在臺北幾家大型書店晃晃,瀏覽與首爾相關的書籍,就會發現介紹人氣店家與美食的旅遊書占據架上前排的位置;從人文社會科學角度切入的著作不多,且品質參差,不乏對韓國存有誤解的內容;也很遺憾幾乎不見聚焦於韓國生活肌理的書籍。大部分的描述都是「美化過的首爾」。

因此,我們希望帶出「首爾的紋理」。就像歲月留下的痕跡一樣,都市也有自己的紋理。一如人類的皺紋反映了自身的經歷與逆境、快樂與悲傷、回憶與煩惱、欣喜與痛苦,都市的紋理也是如此。即使再怎麼擦脂抹粉,皺紋也不會因此消失;比起妝扮,歲月的痕跡更加深遠。因此,我們期許以文字記錄下首爾的紋理。如果能夠理解人們的皺紋,對其中的故事產生共鳴,我們便能在旅行的過程中深入不同群體的脈絡。我們也希望在這樣的思路下,提供另一種探索首爾的可能,讓各位在旅行中不只看見妝扮後的首爾,也能讀出首爾歷經風霜的皺褶。

繼續閱讀

諸眾成城

標準

《翻轉首爾》推薦序

諸眾成城

王志弘(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英國人文地理學者瑪西(Doreen Massey)曾謂,城市是眾多故事交會的所在,構成了開放的密集狀態(open intensity)。這個定義凸顯了城市具有高度異質性及持續變動的特徵,但「說故事」更是關鍵。詳言之,城市是多重差異並置對照的所在,也因為這些差異而激發了協作與衝突、支配與抵抗、保守與創新、順服與偏離的紛雜動態,交織著難以言喻的歡愉、狂喜、刺激、恐慌、憂鬱和痛苦。面對如此複雜且蘊含張力的城市慾望之流,故事是在一團混亂中梳理出諸多時空場景,並予以串接的敘事線。有了故事,才好了解城市、世界、自我與他人;或者說,故事本身正是城市世界的關鍵環節。

立即迸現的問題是:要說什麼樣的故事、如何說,以及由誰來說。2015年,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團隊編寫《叛民城市:臺北暗黑旅誌》,嘗試訴說臺北的抗爭者和邊緣人的故事,卻特意嵌入旅遊指南的形式,遊走於主流與逆反之間。《叛民城市》的起心動念,除了承自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者哈維(David Harvey)針對19世紀巴黎改造,以及當代巴爾的摩(Baltimore)城市再發展的批判性檢視,凸顯國家權威、資本力量和勞工反叛的都市鬥爭史,還可以溯自義大利文學家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的都市寓言《看不見的城市》。卡爾維諾在全書最後的提醒,是我日後教研工作的圭臬:

如果真有一個地獄,它已經在這兒存在了,那是我們每天生活其間的地獄,是我們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地獄。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不再受苦痛折磨。對大多數人而言,第一種方法比較容易:接受地獄,成為它的一部分,直到你再也看不到它。第二種方法比較危險,而且需要時時戒慎憂慮:在地獄裡頭,尋找並學習辨認什麼人,以及什麼東西不是地獄,然後,讓它們繼續存活,給它們空間。

《叛民城市》作為另類城市書寫的實驗,嘗試在繁華光景中指認地獄的隱約存在,同時銘記那些陷入地獄又抗拒地獄者──叛民──的身影形跡。《翻轉首爾:叛民城市議題漫遊》的著述與編譯團隊自承立足於臺北版《叛民城市》,延續「叛民」身為抗爭者和邊緣人群的雙重特徵,但更強調叛民是流動的存在,而非固定的身分與言行。叛民原本即在主流秩序中順服謀生,但主流秩序的運作卻持續生產出各種叛民。再者,新興的主流與叛民也會在各種社會力量的遞變與衝突之間萌生。

繼續閱讀

《翻轉首爾:叛民城市議題漫遊》

標準

基本資料

書名:翻轉首爾:叛民城市議題漫遊
編號:Window 10
出版者:游擊文化
原書名:뒤집어 보는 서울 : 주제를 따라 걷는 여행
作者:郭奎煥、南霄兒
校訂者:韓哲旻
譯者:顏思妤
出版日期:2022年2月9日
ISBN:978-986-06604-8-7
EISBN:978-986-06604-9-4
頁數:400頁
定價:500元
規格:23 x 17 cm/平裝/單色

【內容簡介】

韓國作者專為臺灣人所寫的首爾故事
捨棄觀光的視角,卸下首爾的妝容,探索城市的真實紋理
依循拾荒者的足跡,拾起首爾地景中的叛民碎片,踏上一場議題漫遊之旅

本書挑選了臺灣人最常造訪的19處首爾景點,捨棄觀光的視角、動線與慾望,聚焦於首爾各地微小的「反叛」,嘗試呈現觀光地景背後的故事。一如人類的皺紋反映了自身的經歷與逆境、快樂與悲傷、回憶與煩惱、欣喜與痛苦,都市的紋理亦復如是。本書以文字記錄「首爾的紋理」,提供另一種探索首爾的可能性。

第一部〈他者∕我們–1〉著眼於首爾與外部、韓國與世界的關係。自19世紀以來,朝鮮半島與外部勢力發生了各種衝突與交流,作為首都的首爾親身經歷了這波浪潮。從漢城到京城,從京城到首爾,改名換姓的歷史總會在關鍵之處瞥見「外國」的身影。在第一部中,我們藉由韓國華僑的故事(明洞)、與日本的歷史鬥爭(宮殿∕景福宮)、與美國的微妙關係(龍山美軍基地),揭開首爾的多元面貌。

第二部〈江南,慾望之境〉描寫了在首爾堆疊的韓國慾望。1963年以前,江南仍是個滿布稻田、牛車穿行的農村地區,如今此地卻已成為韓國的慾望象徵,第二部描寫了這些慾望。江南的開發與仕紳化(新沙洞林蔭大道);外貌至上主義與整形熱潮中的性別議題(江南站10號出口);文化工作者的貧富差距與極端競爭(淸潭洞K-Star Road);對一流大學的偏執與教育資源的落差(大峙洞補習街)。

第三部〈首爾的日常與片斷〉著眼於慾望所造就的陰影。韓國經濟起飛時期的慾望打造了今日的江南,然而這些慾望的黑影卻也壟罩著首爾。在第三部中,我們遊走於夜幕低垂的首爾地景。不受慾望資本所青睞的地方(水色);套房公寓屋主為了自身利益,阻撓大學校方興建宿舍的奇聞(新村合宿街);在窄小房間中努力撐出日常餘裕的考試村(鷺梁津考試村);與大型超市抗衡以求得立錐之地的傳統市場(南大門市場);備受抨擊、疏遠與排除,老人與男同志的據點(塔谷公園與鍾路三街);自殺的意義與現場(麻浦大橋)。

第四部〈保存與剝製,開發與再生〉描繪了慾望的風暴過後,頓失依循的首爾。當經濟起飛的榮景不再,都市的戰略便從大規模的土地開發,轉向土地的高階開發。過程中,各方立場南轅北轍,在保存與剝製之間游移,而首爾正處於這場爭奪的核心。我們將在第四部一一探究這些地方。傳統商業化與常民生活的衝突(北村韓屋村);在主事者強烈的意志與推進之下,大肆進行的都市整頓(清溪川);工人的街角與故事(昌信洞縫紉村與全泰壹)。

第五部〈他者 / 我們–2〉進一步描繪內部的他者與我們。政治權力與資本力量縝密交織,人們在此過程中區隔出「他者與我們」。有別於地理上的區分,這種區隔劃出了一條嶄新的界線,將勾結與疏遠、加害與被害、執行與驅逐一分為二。因政商勾結而不斷擴大的資本堡壘(蠶室的樂天,樂天的蠶室);國家安全企劃部橫行國家暴力的痕跡(南營洞與南山);都市與權力的冷酷,將拆遷戶連根拔除(龍山慘案現場)。我們將藉由這些場景走入邊界。

繼續閱讀

經濟,不只是數據指標,也可以是人與人之間互惠共好的美好相遇

標準

《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譯序

經濟,不只是數據指標,也可以是人與人之間互惠共好的美好相遇

周睦怡

全球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貧富懸殊、環境汙染、高失業率、社會衝突加劇和民主倒退等問題。臺灣在過去50年積極融入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儘管國民平均所得提高,但貧富差距、青年失業和非典型就業、低薪和少子化等問題卻日益嚴重。面對資本主義帶來的副作用,全球各地興起一連串的社會運動來表達對現行經濟體制的不滿,而這些憤怒也化為積極的力量散布在世界不同角落。從社區、鄉村到城市,許多人開始組織起來,透過集體智慧、民主決策、資源串聯和科技的運用,共同打造友善環境和社群連帶的另類經濟,以及涵容(inclusive)的社會。

後太陽花時代的挑戰

2014年,《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倉促通過引發了太陽花運動,除了反對政權一意孤行,運動者也對現行的經濟體制表達不滿;這股力量後續也轉化為更積極的行動,許多青年相繼返鄉和留鄉,透過社群連結與創新思維發展在地經濟,並提倡民主生活以回應地方社會的需求及困境。然而在後太陽花時代,臺灣仍然是以資本主義經濟型態為主,國家與大型企業的合作也依然緊密,面對如此困境,在民主轉型過程中被擱置的社會民主改革理想,是否有機會透過公民社會與經濟民主社群的結盟和行動,開拓出有利於另類經濟實踐的環境和制度條件?

帶著這個提問,我在2015年的夏天加入了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團隊,從而有機會跟著大學團隊進入臺灣各地不同樣貌的社區中,認識當地的環境、產業和文化,傾聽人們的故事和期待,一起描繪美好生活的藍圖。然而,什麼樣的社會和經濟運作方式,才能夠抵達夢想中的美好生活呢?看得愈多,認識愈深,我對於「美好生活」的定義就變得愈模糊,卻也愈豐富。地方社會的多元性為打造美好生活的「目標」增添許多難度,但若從「過程」去思考,這些多元性其實意味著諸多可能性,也讓另類經濟有了生根發芽的空間。因應地方的多元性,大學團隊要怎麼做才能「接地氣」,融入不同思維與社區共作?大學團隊該怎麼做才能與社區互惠共好,形成有機的合作?團隊與社區又該如何妥善運用和重構在地的有利條件,讓共創的方案或機制能夠永續發展?這些實作現場遇到的問題,是所有外來團隊參與社區工作都需面對的現實挑戰。

繼續閱讀

重構新世代的解方「合作經濟」:Together We Are Stronger

標準

《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推薦序

重構新世代的解方「合作經濟」:Together We Are Stronger

陳怡樺、陳郁玲(合作經濟故事採集者)

「資本主義追求自由價值,社會主義追求平等價值,而合作主義追求兄弟(愛)的價值,即友愛與互助合作。 」——節錄自《世界變遷下的合作社基本價值》,Sven Åke Böök著,孫炳焱譯(2006)

「我們的經濟是我們決策和行動的後果」,本書開宗明義地提醒;而這本書正是寫給想從現況著手,奪回經濟的人們。

我們如何好好生存?我們如何分配剩餘?我們如何照料共有的資源?我們如何投資未來?從個人到集體的幾個提問在導論中被拋出。本書作者認為,每個經濟體都反映了有關如何照料和分享共有資源、為了生存要生產什麼、在一起好好存活的過程中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分配剩餘,以及如何投資未來等決策。

書中的許多案例都曾是一樁樁社會實驗,逐步發展至如今的規模,世界各地的人們努力與資本主義世界拉扯出更多「社交距離」,昂首闊步走自己的路。

資本主義的沉痾

「為了薪金一萬元/ 令每天都沒了沒完/一萬元一萬元一萬元/ 靈魂賣給了大財團」。這段在《邊一個發明了返工》裡的歌詞,唱出了廣大勞動者的心聲,以及由資本主義衍生出的困境。

信仰資本主義者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自由、民主和尊重人權的制度。然而真是如此嗎?人民在現實生活中需要的自由民主不僅限於政治層面,更應包含經濟層面;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無法滿足人民在經濟上的需要,反而壓制了人民在經濟上的自由。

回溯過往,「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在《國富論》中曾提及:「每個個人都會盡力把他的資本用以支持並管理國內的產業,這些產業的生產於是便能達到最大的價值……;他管理產業的方式在於使其生產的價值能夠最大化,他所盤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

而經過了將近三個世紀,情況仍然相同。正如本書第三章所述:「資本主義商業創造的新財富,並未公平地全面提升人們的生活水準。……2000年,全球1%的人口擁有全球40%的財富,且10%的人口擁有85%的財富,而全球50%的人口卻只擁有1%的財富。」資本主義工業化產生了大量的新財富,然而許多財富並未分配給社會或環境福祉,反而成為私人所得。

繼續閱讀

改造資本主義的務實路徑

標準

《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推薦序

改造資本主義的務實路徑

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每個世紀都有重要的思想家提出對於資本主義制度的反省與思考,19世紀的馬克思是個代表性的人物,他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了資本主義制度運作所造成的問題,他的想法持續影響著後續幾個世紀的學者,當然也影響了裘莉.葛拉罕(Julie Graham)和凱瑟琳.吉勃森(Katherine Gibson)這兩位結合女性主義和馬克斯主義的學者。只是她們選擇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路線更為務實,不需要等待革命,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改造資本主義,奪回經濟,為所有公眾創造具備尊嚴且幸福的生活。

《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這本實踐手冊是裘莉過世後,凱瑟琳和其他伙伴秉持她的理念共同完成的。由於她們的團隊具備非常紮實的理論訓練,同時也累積了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所以可以將理論和實踐細膩且有系統地整合在一起。要兼顧這兩個面向是非常不容易的工作,但是她們的團隊做到了,也為改革市場經濟制度的實作者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指引。

本書重新定義工作、商業的剩餘分配、市場、財產、金融投資等面向,讓社會公眾有機會透過不同框架來思考,對人類和全球環境有益的經濟制度為何?接著,作者群提供世界各國另類經濟的案例來說明,建立在社會公眾道德共同體的倫理原則之上的經濟制度,在當代社會是如何運作的,同時也為其他想要改變的團體提供可行的操作步驟和實踐工具。這樣的呈現方式頗具說服力,不像許多理論性的作品只是停留在對於問題的反省與批判,無法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讓不少讀者感到沮喪與挫折。若非此團隊在過去幾十年中累積了豐富的實作經驗,這本引導社會實踐的手冊絕對無法完成。不過倘若只有實踐,卻缺乏對理論的反省,則會讓實踐者深陷於迷霧之中,不曉得為什麼要改變,以及改變之後要走向何處。本書讓我們清楚看見,理論和實踐必須相互結合,唯有如此才能夠切實改變主流的經濟制度。

本書還有一個令人激賞的優點,就是寫作團隊以讀者為中心,充分考慮到每位讀者相異的使用方式及經驗,採取了一種開放閱讀和實作的寫作方式。他們邀請讀者從本書的任何一個章節開始,這就表示每一章都是獨立完整的單元,但當我們透過閱讀和實作了解各個章節,也能夠完整掌握資本主義制度的問題,這種任意拼湊與組合的書寫方式對讀者相當友善,且具有創新性。而作者群也鼓勵讀者協作書寫自己改變主流經濟制度的經驗,把這項重要的議題視為持續發生的狀態,每一位社會成員都可以懷抱希望,盡一份力量來改變現狀,此舉充分顯示了開放創新和群眾智慧的價值,也從細微之處展現出寫作團隊所主張的社會共同體的倫理觀。

本書深入淺出地為我們提供在日常生活中改變主流經濟制度的可能路徑,並且透過實踐的共同書寫和理論的反省,嘗試建立一個新的資源交換與分配模式,讓地球上的所有物種都能過著擁有基本物質保障且有尊嚴的生活。本書值得所有關心當代經濟與社會不平等問題的朋友仔細閱讀,並且根據書中的建議,發展出適合自己生活脈絡的實踐模式。

思考哪些是必需、多少才足夠,以及什麼是幸福

標準

《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推薦序

思考哪些是必需、多少才足夠,以及什麼是幸福

劉揚銘(寫作者.編輯人)

太好了,這是一本讀者可以使用,而且應該盡情使用的書,用於改變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經濟行動。書中所討論的「經濟」,並非政府與大企業才有能力掌控的金融運作,而是居住通勤、上班工作、採買物品、經營公司、股票投資……等日常行為。我們在生活中所做的每個選擇,都有機會改變經濟的樣貌。

我們的經濟活動,也到該改變的時候了。

活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的我們,勞心勞力賺取報酬,以購買商品與服務滿足生活所需。照理說,經濟循環應該讓我們的日子更幸福,居住環境更美好,然而根據書中引用的研究,195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成長使個人收入增加,人們的幸福感卻沒有提升,在某些國家甚至還逐漸下降。我們花太多時間在賺錢,沒有時間好好生活。

工作是我們謀生的方式,或許也是快樂和意義的來源,然而漫長的工時正在損害我們的健康,也縮減我們育兒和陪伴家人的時間。我們為了彌補工作辛勞上網爆買,吃宵夜紓解加班壓力,再拿薪水上健身房向身體贖罪。於此同時,貧富差距也逐漸拉大,市場貿易為某些人賺取豐厚報酬,卻也使某些人受苦受壓迫。

人類的經濟活動對地球環境造成影響,道理我們都懂,只是現在畫面變得更具體。2020大疫之年,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張照片,是印度旁遮普(Punjab)居民抬頭就能看見200公里外的喜瑪拉雅山矗立於地平線。由於國家進入封鎖狀態,交通中止、工廠停工,這塊地區30年來首度排除空氣汙染,讓居民得以直視原本就存在的山脈。經濟暫時停擺,使空氣和海洋變乾淨,城市更安靜,甚至連地殼震動都因此減少。[1]

當然不是說經濟發展只有壞處,萬萬別這麼想,經濟是我們賴以為生的日常,沒有人可以脫離其中,然而現行經濟體制的問題是如此清晰可見,其中的許多弊端我們甚至已切身體會,我們過去習慣的拚經濟模式,其耀眼的成果是否遮蔽了某些我們理應重視的東西呢?《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提醒我們透過更寬廣的視野重新檢視經濟,同時也在各個層面提出有可能、甚至已證明可行的行動建議

繼續閱讀

《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邁向幸福經濟共同體的倫理行動指南》

標準

基本資料

編號:Window 09
出版者:游擊文化
原書名:Take Back the Economy: An Ethical Guide for Transforming Our Communities
作者:吉勃森.葛拉罕(J. K. Gibson-Graham)、珍妮.卡麥隆(Jenny Cameron)、史蒂芬.希利(Stephen Healy)
譯者:周睦怡
出版日期:2021年3月20日
ISBN:978-986-99347-4-9
EISBN:978-986-99347-7-0
頁數:256頁
定價:400元
規格:23 x 17 cm/平裝/單色

【內容簡介】

擺脫金錢至上的價值觀,重新定義何謂幸福
奪回對經濟、工作、商業、市場、財產與金融的控制權
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我們能夠創造不一樣的未來

20世紀的主流觀點認為,經濟是一部以增長為燃料的機器,任何人為干涉都可能阻礙其順暢運作,危及經濟增長。我們將經濟增長奉為圭臬,掠奪各種自然資源,威脅其他物種的生存,我們聚焦於自身慾望,無視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與他人的犧牲。然而,地球資源的耗盡及不平等的加劇,讓許多人開始懷疑這些代價是否值得付出。

本書打破「經濟是一部機器」之迷思,將經濟重構為「我們決策和行動的後果」,並帶領讀者思考以下問題:何謂幸福?我們如何好好生存?如何分配剩餘?在我們尋求好好存活之際,我們如何對待他人?我們消耗了什麼資源?如何維護我們共有的資源?如何投資未來?我們在自己的社區中能夠做些什麼以產生影響?

世界各地的人們起身行動,嘗試透過倫理行動「奪回經濟」,使其為社會和環境服務,造福人類與地球。透過倫理行動奪回經濟,意味著在好好存活之際,也關懷他人、環境與其他物種的處境,因為我們共享地球棲息地,且相互依賴。我們不只替資本主義企業工作賺錢與消費,我們還相互照顧,彼此幫助,我們以物易物,自給自足,我們贈送或收受有形與無形的禮物,彼此互惠。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我們可以一步步奪回對經濟、工作、商業、市場、財產與金融的控制權。

本書提供一套簡單實用的思考工具,教導讀者如何利用現有資源,以適合自己社區和環境的方式奪回經濟,創造更公平且永續的世界,邁向真正的幸福。

◎ 奪回工作
我們是為了工作而生活,還是為了生活而工作?何謂幸福?

◎ 奪回商業
在資本主義企業中,員工付出大量時間與心力,自然環境也付出代價,絕大多數的利潤卻都進入老闆的私人口袋,這樣的剩餘分配方式合理嗎?是否有其他選項?

◎ 奪回市場
在市場上,除了價格以外是否還有其他值得考慮的事情?我們的消費習慣如何影響他人與環境?

◎ 奪回財產
我們消耗了什麼資源?我們如何維護地球棲息地與其他共有資源?

◎ 奪回金融
金融部門掌握了大量社會財富,然而今日其運作更像是個巨型賭場,而非我們財富的守護者,我們該如何改造金融,使其投資於我們共同的未來?

繼續閱讀

《山教我的事》

標準

基本資料

編號:Window 08
出版者:游擊文化
作者:沈恩民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
ISBN:978-986-99347-0-1
頁:192頁
定價:580元
規格:19 x 26 cm/平裝/彩色

【選書與獲獎紀錄】

【相關報導與書評】

【內容簡介】

走過島嶼的山,聽見內心真實的呼喚
一個插畫家留學台灣的故事

「唯有更深入的認識,才能理解,並且打從心裡喜歡。
由衷的認同與喜歡,就是力量」—沈恩民

出生於彰化八卦山邊的插畫家沈恩民
從小就熱愛畫畫,夢想有一天能出國留學

長大後,他順利進入夢想中的設計公司、成為知名圖庫的暢銷插畫家

但就在事業爬上頂峰之際,他卻失去了提筆作畫的勇氣……

為了逃避,也為了摸索,他頻繁地走進山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