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國誌:中國如何控制網路》

標準

游擊文化《牆國誌》立體書封

基本資料

編號:Window 07
出版者:游擊文化
原書名: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 How to Build and Control an Alternative Version of the Internet
作者:詹姆斯.格里菲斯(James Griffiths)
譯者:李屹
出版日期:2020年6月4日
ISBN:978-986-97627-8-6
頁數:400頁
定價:480元
規格:14.8 x 21 cm/平裝/單色

 

 

 

【內容簡介】

監視審查,無孔不入
中國防火長城如何戕害全球網際網路

中國如何打造出一個受其控制、扭曲變形版本的網際網路?
網路理當是促進民主和自由的一股力量,這樣的願景怎麼就失落了?
審查機制未露絲毫敗象,反倒步步進逼,又是怎麼一回事?

 

中國的防火長城是世界上最龐大的線上審查機制,打從網際網路傳入中國,政府便持續致力於擴張審查範圍,不出數年,當局便在思科等矽谷菁英的協助下打造出防火長城,監控與過濾國內所有線上活動,並用以對付法輪功、圖博人、維吾爾族和異議人士。

全球各地的反審查人士透過各種翻牆軟體和VPN大戰審查機器,然而有能力與管道「翻牆」的中國用戶仍屬少數,且時至今日,一批新崛起的中國科技巨擘已發展出完整的替代服務,各種國外熱門網站都有了中國式的替代品。這些替代品積極配合政府的審查制度,甚至搶在政府前頭審查,並且為此獲利甚鉅。Google、Yahoo和Facebook等科技巨頭為了進入中國市場,皆曾嘗試配合中國審查制度以搶分一杯羹,然而最後全都失敗收場。

近十年來,中國開始嘗試把防火長城的影響範圍擴展到其國界之外。中國駭客透過網路釣魚郵件和惡意程式入侵目標的電腦或伺服器,受害對象包括流亡圖博人、外交官、軍官、議員、記者、外國企業,甚至是美國的政府單位;中國的外交代表則逐步滲透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一點一滴削弱開放的網際網路所受到的國際保護;此外,中國也積極將強化長城的科技輸出到其他國家,例如俄羅斯和非洲大陸上所有中國的盟友。

極權國家維穩優先,科技巨擘利潤至上,網路理當是促進民主和自由的一股力量,如今卻在這兩者的雙重夾殺下,失落了願景。我們究竟何以走到這一步?如今又該何去何從?

CNN記者詹姆斯.格里菲斯耗費數年進行調查,逐步拼湊出中國防火長城的發展歷程與運作機制。他將在本書中說明,中國何以打造出這部審查機器,而防火長城的觸手又是如何伸出中國,進而影響了全世界每個人的生活;以及,如果我們想保護網路的自由、開放、民主與透明,又能夠怎麼做。

繼續閱讀

「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工作的幸福,以及幫助別人的幸福」

標準

以下摘錄自《因為被需要,所以幸福》序章

「我們想要做這家公司的書。我們想要將這家公司經營者的整個家族、還有公司員工工作的姿態傳播出去。」

幻冬社的編輯佐藤有希和丸山祥子屢屢這樣告訴我,並引我而來。我和兩位站在這家公司前面。我抬頭望著窗戶,既緊張又興奮,充滿複雜、特別的情緒。

年青、耿直的佐藤和丸山,他們的想法打動了我,我有種終於來到貴寶地的感慨。大山泰弘長年經營公司,在2009年榮獲澀澤榮一獎(針對繼承澀澤榮一的精神開展企業活動,且公認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企業,所頒發的獎項),並將經營權交棒給長男隆久。我們帶著興趣和關心直接詢問他們。還有,能採訪在這裡工作的員工,我們特別感謝有這樣的機會。

日本理化學工業位於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高津區,聲名遠播的契機之一,是2008年經營學者坂本光司出版了《希望這家公司永遠在:日本最值得珍惜的5家企業》。同年,東京電視台節目《寒武紀的宮殿》也播出採訪日本理化學工業的內容。這間僅有八十位左右員工的小公司,也因此被認為是「日本最值得珍惜的公司」而廣為人知。

9789869762779_b3

日本理化學工業是生產粉筆的公司。

目前為日本粉筆市占率50%的領頭羊廠商。他們有生產線,製造以扇貝殼為原料,抑制粉筆飛散的「無塵粉筆」和能在玻璃或白板這類光滑表面上,畫出顯色明顯、用濕布就能輕易擦拭的筆記工具「Kitpas」。

為什麼一間粉筆工廠會引發那麼多關注呢?其中大有理由。
繼續閱讀

《因為被需要,所以幸福:創造工作喜悅的社會企業》

標準

因為被需要,所以幸福_立體書+書腰

【基本資料】

編號:Window06
出版者:游擊文化
原書名:虹色のチョーク
作者:小松成美
譯者:林尚興
封面:江孟達
出版日期:2020年4月8日
ISBN:978-986-97627-7-9
頁數:244頁
定價:360元
規格:14.8 x 21 cm/平裝/單色

【內容簡介】

「我不認為公司只為了提升營業額、增加利潤而存在。人正因為被別人需要,才能感到幸福。人正因為能從事感興趣、有存在價值的工作,才能對工作引以為傲。我希望在這裡工作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到幸福。」——大山泰弘(日本理化學工業會長)

一家有七成員工是智能障礙者的公司,卻創造出市占率最高的粉筆,成功的理由是什麼?
動人心弦的紀實作品,描述家族的宿命、經營者的苦惱、同事的疑惑和工作的喜悅

日本理化學工業,被譽為日本最值得珍惜的公司,他們把「僱用心智障礙者、實現工作的幸福」,當作企業的經營方針,至今已經貫徹六十年,目前有高達七成的員工都是心智障礙者。他們不仰賴政府補助生存,也不讓消費者基於同情心購買,而是以製造出優良的產品來吸引消費者。他們所製造的粉筆,在日本市占率第一,並且外銷到世界各國,台灣所進口的Kiptas無塵粉筆,便是出自日本理化學工業。

這是一本由經營者家族、員工、障礙者的家人,共同譜出的動人經營故事。
日本理化學工業原本是只僱用一般人的粉筆工廠,因為一位特教老師的懇求,而讓兩位心智障礙少女實習。她們認真工作的姿態,撼動了經營者與一般員工對障礙者的看法。經營者看見她們因為可以工作而充滿幸福的模樣,感受到經營者的使命,從中萌生「經營一間讓重度智能障礙者幸福的公司」。

 但這樣的公司要怎麼經營,又要如何在市場上生存下來?
當美好的理想碰到現實時,要怎麼想、怎麼做,才能維持初衷?

 作者透過採訪經營者家族,呈現日本理化學工業橫跨四代的歷史,他們如何在各方面下足功夫,好讓障礙者成為公司主力這件事得以成真,並且落實一甲子。包括
◎如何依據障礙者的認知能力來設計工作流程,讓這些原本可能會在教養院度過一生的人,發揮潛力、成為受人尊敬的職人?
◎如何經營職場環境,讓一般員工與障礙員工能夠平等對待?
◎如何根據員工的身體狀況與年齡,來調配工作?

本書特別的是,不只記載公司的歷程,也採訪了障礙者的家人,訴說心智障礙家人有工作這件事,對他們的意義。

日本理化學工業的存在證明了,只要願意去了解每個人的特質,設計出適合各種員工的工作內容,公司就能從員工積極正面的態度,以及高超的職人技術當中受惠。

繼續閱讀

游擊文化新書預告:《牆國誌》

標準

游擊文化新書預告

 

詹姆斯.格里菲斯(James Griffiths)的《牆國誌:中國如何控制網路》(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 How to Build and Control an Alternative Version of the Internet)繁體中文譯本,即將於2020年6月上市!

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

【作者簡介】

詹姆斯.格里菲斯(James Griffiths)
CNN記者兼製作人,現駐香港。曾於香港、中國、南韓、澳洲等地替《大西洋》(Atlantic)、《Vice新聞》(Vice)、《野獸日報》(Daily Beast)製作報導。格里菲斯亦曾於《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擔任記者兼助理編輯,並在該報2014年對於香港雨傘運動的獲獎報導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繼續閱讀

《解套》附錄:共親職協議書

標準

《解套》附錄

共親職協議書

本協議書為保羅.芬雷(Paul Finlay)和南西.鮑爾(Nancy Bower)所共立。身為孩子的父母而對孩子,以及我們對彼此所負有的權利和責任,我們將共識載明於後。我們完全了解,我們訂立與執行這份合約的權力,受州法所約束。既有此認識,我們奉十三年友誼歷程中發展出來的愛、合作與互敬的精神,陳述協議內容如下:

一、我們立意共同且平等地扶養我們的孩子。我們會盡己所能,分擔哺育、餵食、著衣、關愛、扶養、教育及管教他所涉及的責任。

二、所有會影響我們孩子的健康、福祉與教育的重大決定,雙方基於善意,都會致力於平等地共同決定。

三、我們的孩子滿十八歲前,他的開銷,我們同意共同負責承擔。視乎他的教育需求和計畫,屆時我們會重新商議是否共同負擔其開銷至二十一歲。

四、我們的孩子,中間名將取為芬雷,姓鮑爾。我們會合作取名字,兩人都有權力否決一個名字。

五、我們的孩子誕生後十天內,我們都將簽署一份聲明,指明我們是他的生身父母。我們兩人的名字都會放上出生證明。

六、我們會盡力維護我們的孩子跟另一個父母、另一個父母的愛侶,以及另一個父母的直系親屬之間健康、親愛的關係。

七、我們會盡力支持另一個父母的愛情關係。 繼續閱讀

婚家制度的新願景:不拋下任何人(周雅淳)

標準

《解套》推薦序

婚家制度的新願景:不拋下任何人

周雅淳(臉書專頁「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作者)

閱讀《解套》,絕對是開啟視野又不斷挑戰自我的經驗。作者茱蒂絲.斯泰西企圖透過呈現不同國家、社會、種族、文化、性傾向的家庭形式,挑戰現代世界在西方主流價值下,被奉為圭臬的異性戀一夫一妻單偶制家庭型態,以及在此制度下較獲普遍肯認的情感樣貌與關係形式。雖然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否認這套社會制度並不完美,甚至許多個人與社會的問題,都衍生自異性戀單偶制的獨佔與排他性,但基本上,我們傾向在制度內解決問題,就算有一些微調,也不會從根本上質疑此制度對於情感關係的各種預設,因此當斯泰西鉅細靡遺地描述美國多元的男同志家庭及親職實踐、南非合法的一夫多妻制、中國摩梭族的無婚愛情等超出我們普遍認知的關係形式時,讀者很難不在閱讀過程中出現各種不同意的情緒,不同立場的讀者其不同意之處甚至可能互相扞格。然而,若能先放下這樣的內在衝突感,跟著斯泰西充滿挑戰性的文字,跳脫既有的制度和關係框架,想像這些完全在不同典範下的生活方式,那麼,當我們對現有的關係形式或制度有所不滿時,便能從這些例子中獲得一些啟發。 繼續閱讀

多元成家啟示錄(吳嘉苓)

標準

《解套》推薦序

多元成家啟示錄

吳嘉苓(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洛杉磯性愛活躍的男同志充滿父愛,南非一夫多妻的家庭有情有義,雲南摩梭族兩千年來早早實踐了紀登斯提出的「純粹關係」。如果以翻轉我們先前理解的程度,作為學術研究貢獻度的指標,美國社會學家茱蒂絲.斯泰西的《解套:愛情、婚姻與家庭價值,西好萊塢到中國西部》,絕對是部令人驚喜的力作。

斯泰西早年以研究中國社會的父權體制著稱,之後從女性主義論點投入美國的家庭政策辯論,近年來則以美國同志家庭的研究繼續開拓她「看見家庭多樣性」的主張。2011年出版的《解套》,在分析策略上並重「情慾」與「成家」,深入探查主流社會最爭議的行徑。本書呈現橫跨不同社會的田野考察,兼顧歷史脈絡,並投入制度改革。開展出的知識地圖,十分有助於我們探索家庭、情愛與現代社會的關係。

我之前撰寫書介時,把英文書名Unhitched翻譯為「脫鉤」,看重本書釐清「情慾」與「成家」兩大社會體制的分析特性。而游擊文化的中文版譯為「解套」,應該是寄望用雙關語突顯本書引導的出路。脫鉤的意象來自「拴牢」。書中的第一段引文出自美國歌手法蘭克.辛納屈1955年發行的歌曲〈愛與婚姻〉,歌詞寫著愛情與婚姻有如拴著馬與車廂的馬車一般,兩者不應分離,而這正是斯泰西少女時代以來所面臨的主流價值。主流社會常將「情慾」與「成家」緊密掛鉤,「相愛→結婚→生子」彷彿是理想順序與秩序。本書不時點出「情慾」與「成家」綁在一起的桎梏,但更著力探索彼此鬆綁的創意。作者選擇的案例是高度挑戰美國社會道德神經的社群,包括常被指責性濫交的男同志,以及直接觸犯重婚罪的一夫多妻家庭。書中這些生命故事不只能讓讀者開眼界,拉寬「家庭多樣性」的光譜,更揭露「情慾」與「成家」這兩大組織社會的軸線,如何可能脫鉤,進而為許多社會問題解套。 繼續閱讀

《解套:愛情、婚姻與家庭價值,西好萊塢到中國西部》

標準

游擊文化《解套》立體書封.jpg

基本資料

編號:Window 05
出版者:游擊文化
原書名:Unhitched: Love, Marriage, and Family Values from West Hollywood to Western China
作者:茱蒂絲.斯泰西(Judith Stacey)
譯者:李屹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10日
ISBN:978-986-97627-5-5
頁數:368頁
定價:450元
規格:14.8 x 21 cm/平裝/單色

 

 

【內容簡介】

橫跨三大洲的民族誌描寫,挑戰主流社會對慾望與家庭的成見
多樣化的親密關係與家庭實作,證明「幸福家庭」不是只有一種樣貌

「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的開場白深植人心。一男一女彼此相愛,用婚戒「套牢」對方,共組家庭孕育下一代,似乎是主流社會對幸福人生的唯一想像。然而,美國社會學家茱蒂絲.斯泰西要透過橫跨三大洲的民族誌描寫,讓讀者明白,托爾斯泰錯了,幸福家庭的樣貌千變萬化,從來都不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 繼續閱讀

《道德浪女》精選書摘(下)

標準

【欣瑞】如何治好不被愛的恐懼?——談關係中的安全感

「關於愛的最後註記:治好不被愛的恐懼有一個方法,就是記得愛人的感覺多麼好。如果你覺得不被愛,而你想要好起來的話,就去愛某個人,看看會發生什麼事。」——《道德浪女》第220頁。

很簡單嘛!很清楚嘛!但我覺得有很多很多的道理跟經驗在後面運作。什麼意思呢?

什麼叫不被愛?我相信在台灣這麼玻璃心的一個社群,台灣幾乎所有人都各種玻璃心,台灣人什麼沒有,創傷最多,隨便都會踩到誰的創傷。每個人幾乎都有不被愛的經驗、被拒絕的經驗,然後被拒絕了之後就會覺得,「我被嫌棄了」、「是不是我不夠好」,自我價值開始低落。這後面都是什麼?我們好像需要有一個人愛我,來證明我自己的價值,來證明我夠好。在台灣談戀愛、在華人世界談戀愛常常都是這樣,這可能跟我們從小的教育有關,從小到大我們從來沒有接受過足夠的稱讚,在教育環境裡面得到的都是「評價」、「評量」、「不夠好」、「你要再加油」。我覺得這多少會影響到在感情中,當我們被拒絕的時候,我們不只要面對被拒絕的難過,我們還要面對另外一個東西:「我還是不夠好」的恐懼。這是第一層。 繼續閱讀

《道德浪女》精選書摘(中)

標準

【欣瑞】伴侶的事就是我的事?——談關係中的界線

「道德浪女知道哪些事情他們可以且應該控制,哪些事情則不能也不該插手。雖然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嫉妒、有占有慾,但我們是這些感覺的主人,我們盡量不去責怪或控制別人,但在需要支持的時候,我們會要求對方支持,好讓我們感到安全,覺得被照顧。」——《道德浪女》第51頁。

我覺得這段是《道德浪女》關鍵的立場之一。台灣或是華人文化,真的是個人際關係很密合的文化。我們常常覺得我們跟一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好像他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他的,好像我們在一起之後,我們就在彼此身上「插股」,我有你的股份,你有我的股份,我們有彼此的股份,所以他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

可是在伴侶關係裡面,我們應該是獨立的個體,的確有些事情我覺得好像我可以順手就介入了,但其實不應該。我們常常不管是情緒上或事情上,我們好像都覺得「他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所以我的「介入」、我該做什麼,都是道義上的責任,或是表現我愛你的方式。

但不要忘記,我們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是什麼?我們從父母身上得到的就是,「我為你好」帶來種種控制。所以《道德浪女》後面就會講到,「我們盡量不去責怪或控制別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