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線:我的性紀錄》

標準

基本資料

書名:紅線:我的性紀錄
編號:Misfits 21
出版者:游擊文化
原書名:붉은 선:나의 섹슈얼리티 기록
作者:洪承喜(홍칼리/Hong Kali)
譯者:施沛
出版日期:2022年7月27日
ISBN:978-626-95730-4-2
EISBN:978-626-95730-5-9
頁數:368頁
定價:450元
規格:19×12.8cm/平裝/部分彩色印刷

【內容簡介】

「我很清楚,我毫無保留寫下自身經歷的行為,即是抗爭。」
我為了不再退讓而書寫,希望遇見這本書的你,也別向任何人屈服。

關於無人訴說的女性「性」事
不得不將自己鎖進單人牢房裡的每個「我」,所經歷的身體敘事

「骯髒的女人。妓女。破麻。15歲破處後,不,早在那之前,「骯髒的存在」這個印記,就已如影隨形地跟著我。沉默是我的生存法則。然而我一開口,就讓他們感到害怕。禁錮著我的潮濕單人房,透進了陽光。我所講述的不過就只是關於我,以及這個我所待過的房間而已。那些威脅我的,都是些把人權跟民主掛在嘴邊的人,這令我既憤慨又無奈。但即便如此,我也要厚著臉皮展現這具遭烙上印記且被視作禁忌的軀體。沒錯,我就髒。又怎樣?」

繼續閱讀

《菁英媽媽想上班:美國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

標準

【相關報導與書評】

【廣播或影音節目】

【基本資料】
編號:Misfits 20
英文書名:Opting Back In: What Really Happens When Mothers Go Back to Work
作者:帕梅拉.史東(Pamela Stone)、梅格.拉芙蕎(Meg Lovejoy)
譯者:許雅淑、李宗義
出版日期:2022年5月
ISBN:978-626-95730-2-8
eISBN :9786269573035(epub)
頁數:288頁
定價:400元
規格:14.8 x 21 cm/平裝/黑白

【內容簡介】

頂尖名校畢業的菁英女性,為何選擇辭職回家帶小孩?
當她們想要重返職場時,可以回到頂尖工作嗎?

上流階級的矛盾
將女兒培養到就讀常春藤名校
最後她還是重蹈相同的艱難路
——犧牲自己的職涯,當個支持子女與丈夫的家庭主婦

本書描寫的是中上階級女性在家庭與工作間拉扯的故事,她們畢業自哈佛、史丹佛、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頂尖名校,在一流公司擔任醫師、律師、會計師、高階主管、科學家。

她們的人生直到辭職前都是勝利組:不是已經衝破玻璃天花板,就是快衝過去了,像她們這樣事業有成、具備優勢的女性,理當走上一流母校為她們規劃好的路,成為所在領域的領導者。

她們和同樣畢業名校的菁英男性結婚,在生小孩之前,她們和丈夫平起平坐,有著類似的學經歷與工作成就。

從沒想過當全職媽媽!

但是,第一個孩子出生了、第二、第三個孩子出生了,從未想過擔任全職媽媽的她們,卻因為菁英工作毫無彈性的高壓與高工時,讓她們不得不中斷前程似錦的職業生涯,轉而成為家庭主婦,並且扛起一切家務,確保丈夫和孩子可以在職場上或學校裡達到最佳成就。 繼續閱讀

《離人散事》

標準

【基本資料】

編號:Misfits 19

作者:鄧湘漪

出版日期:2022年4月1日

ISBN:978-626-95730-0-4

頁數:240頁

定價:300元

規格:14.8 x 21 cm/平裝/單色

【內容簡介】

越境凝視、邊界書寫
再現離人的飄蕩身影和中介境遇

這是一部流離之書,承載著銘刻在作者身上的記憶故事。鄧湘漪的觀看、思索及寫作,來自於她流轉的多重角色及身分認同,諸如國際非政府組織成員、跨文化田野工作者、在島內離散的花蓮人。

由奇異人際頻率聚攏而來的各色離人散事,穿越了二十多載悠悠歲月,交織成三個界限相融的篇章——置身於異、錯身於同、側身於藏。以國界之外的生活所見所思為始,續而刻劃棲身邊緣的國界之內的生命,最終叩問跨越國界的生存如何可能。

鄧湘漪往返邊境、移動不輟,就像是隻身搭乘一班班非預期的公車,與各路奔波飄零的離人相逢交會。隨著她廣袤深邃的視野,走進似遠又近的離散世界,閱讀她筆下一則又一則的人間片斷,讓我們不期然地想到了自己。

繼續閱讀

江南站10號出口:整形聖地的熊熊炬火

標準

《翻轉首爾》第五章摘錄

整形共和國「韓國」,整形的聖地「江南」

各位如果經過江南站附近林立的大樓,千萬別匆匆離開,不妨觀察看看這些大樓多半是由什麼行業進駐。最佳的觀察路線是從江南站10號或11號出口出站,一路走到論峴站。這段路程距離約1.5公里,如果慢慢走大約要花30分鐘左右。走在這座水泥森林中的半小時裡,你可能會發現有些不對勁,「整形外科」幾乎攻占了所有大樓。從大樓一樓的標示即可得知,在這一帶開業的店家幾乎過半都是整形外科、皮膚科等與美容相關的行業,相當令人驚訝。在寸土寸金的江南,竟然能這樣大規模營業,這也意味著整形外科的客源有多麼可觀。

整形手術最初的用意在於導正身體部位的畸形,無論是出於先天或後天的因素。根據這個定義,韓國應該滿街都是外傷患者。當然,事實並非如此;橫行於江南一帶的整形手術,大部分是所謂的「美容手術」。美容手術非常功能導向,為了美觀在完好如初的身體部位大興土木。這也是為什麼這附近的醫院除了整形外科,次多的就是皮膚科。韓國的整形外科有40%以上分布於江南周遭(論峴站到江南站之間、狎鷗亭站與新沙站);如果把韓國稱作整形共和國,那麼江南就是名符其實的「整形聖地」,整條街林立著輝煌氣派的「神殿」。走在江南站一帶,這些大樓的樓層標示讀來讓人有種身處「靈修空間」的氛圍。

外媒也對這樣的現象相當關注。「在競爭激烈的韓國社會,整形手術成為就業與人際關係的必要條件」(NBC)、「雖然選美大賽的參賽者大多有整形的傾向,但韓國女性容貌的相似度尤其令人驚訝。像是呼應了整形共和國的稱號」(《哈芬登郵報》)、「韓國,整形手術的聖地」(CNN)、「韓國颳起整形的風潮」(BBC)、「韓國的演員與歌手等多數藝人都曾整形過,一般顧客也偏好整成明星的樣子」(《今日美國》),類似的報導已稀鬆平常。但這些「整形現象」的新聞大多只是隔靴搔癢,若真的要進一步探究外國對韓國整形的興趣,得先看見那些「出入江南的人」。

繼續閱讀

入陣去:反叛旅誌

標準

《翻轉首爾》緒論

入陣去:反叛旅誌

動機,都市紋理

2016年2月,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公布了「2015年觀光旅客動向調查」,上述這20個景點取自其中,並依照「臺灣人最常造訪的首爾景點」排序。這些景點所蘊含的經驗、記憶、聽覺、視覺與閱讀,建構了多數臺灣人對首爾的印象。就像大部分韓國人對臺北的印象,來自市中心的西門町、龍山寺、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臺北101、永康街等景點,以及近郊的野柳、九份、十分、金瓜石、淡水等地,這些景點所蘊含的經驗、記憶、聽覺、視覺與閱讀,形塑了觀光客的認知。

「2015年觀光旅客動向調查」彙整了旅客的造訪目的和旅遊型態,造訪韓國的臺灣旅客,大多以購物、娛樂、參觀與美食嚐鮮為主要目的,這樣的傾向在臺灣當地也感受得到。在臺北幾家大型書店晃晃,瀏覽與首爾相關的書籍,就會發現介紹人氣店家與美食的旅遊書占據架上前排的位置;從人文社會科學角度切入的著作不多,且品質參差,不乏對韓國存有誤解的內容;也很遺憾幾乎不見聚焦於韓國生活肌理的書籍。大部分的描述都是「美化過的首爾」。

因此,我們希望帶出「首爾的紋理」。就像歲月留下的痕跡一樣,都市也有自己的紋理。一如人類的皺紋反映了自身的經歷與逆境、快樂與悲傷、回憶與煩惱、欣喜與痛苦,都市的紋理也是如此。即使再怎麼擦脂抹粉,皺紋也不會因此消失;比起妝扮,歲月的痕跡更加深遠。因此,我們期許以文字記錄下首爾的紋理。如果能夠理解人們的皺紋,對其中的故事產生共鳴,我們便能在旅行的過程中深入不同群體的脈絡。我們也希望在這樣的思路下,提供另一種探索首爾的可能,讓各位在旅行中不只看見妝扮後的首爾,也能讀出首爾歷經風霜的皺褶。

繼續閱讀

諸眾成城

標準

《翻轉首爾》推薦序

諸眾成城

王志弘(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英國人文地理學者瑪西(Doreen Massey)曾謂,城市是眾多故事交會的所在,構成了開放的密集狀態(open intensity)。這個定義凸顯了城市具有高度異質性及持續變動的特徵,但「說故事」更是關鍵。詳言之,城市是多重差異並置對照的所在,也因為這些差異而激發了協作與衝突、支配與抵抗、保守與創新、順服與偏離的紛雜動態,交織著難以言喻的歡愉、狂喜、刺激、恐慌、憂鬱和痛苦。面對如此複雜且蘊含張力的城市慾望之流,故事是在一團混亂中梳理出諸多時空場景,並予以串接的敘事線。有了故事,才好了解城市、世界、自我與他人;或者說,故事本身正是城市世界的關鍵環節。

立即迸現的問題是:要說什麼樣的故事、如何說,以及由誰來說。2015年,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團隊編寫《叛民城市:臺北暗黑旅誌》,嘗試訴說臺北的抗爭者和邊緣人的故事,卻特意嵌入旅遊指南的形式,遊走於主流與逆反之間。《叛民城市》的起心動念,除了承自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者哈維(David Harvey)針對19世紀巴黎改造,以及當代巴爾的摩(Baltimore)城市再發展的批判性檢視,凸顯國家權威、資本力量和勞工反叛的都市鬥爭史,還可以溯自義大利文學家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的都市寓言《看不見的城市》。卡爾維諾在全書最後的提醒,是我日後教研工作的圭臬:

如果真有一個地獄,它已經在這兒存在了,那是我們每天生活其間的地獄,是我們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地獄。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不再受苦痛折磨。對大多數人而言,第一種方法比較容易:接受地獄,成為它的一部分,直到你再也看不到它。第二種方法比較危險,而且需要時時戒慎憂慮:在地獄裡頭,尋找並學習辨認什麼人,以及什麼東西不是地獄,然後,讓它們繼續存活,給它們空間。

《叛民城市》作為另類城市書寫的實驗,嘗試在繁華光景中指認地獄的隱約存在,同時銘記那些陷入地獄又抗拒地獄者──叛民──的身影形跡。《翻轉首爾:叛民城市議題漫遊》的著述與編譯團隊自承立足於臺北版《叛民城市》,延續「叛民」身為抗爭者和邊緣人群的雙重特徵,但更強調叛民是流動的存在,而非固定的身分與言行。叛民原本即在主流秩序中順服謀生,但主流秩序的運作卻持續生產出各種叛民。再者,新興的主流與叛民也會在各種社會力量的遞變與衝突之間萌生。

繼續閱讀

《翻轉首爾:叛民城市議題漫遊》

標準

基本資料

書名:翻轉首爾:叛民城市議題漫遊
編號:Window 10
出版者:游擊文化
原書名:뒤집어 보는 서울 : 주제를 따라 걷는 여행
作者:郭奎煥、南霄兒
校訂者:韓哲旻
譯者:顏思妤
出版日期:2022年2月9日
ISBN:978-986-06604-8-7
EISBN:978-986-06604-9-4
頁數:400頁
定價:500元
規格:23 x 17 cm/平裝/單色

【內容簡介】

韓國作者專為臺灣人所寫的首爾故事
捨棄觀光的視角,卸下首爾的妝容,探索城市的真實紋理
依循拾荒者的足跡,拾起首爾地景中的叛民碎片,踏上一場議題漫遊之旅

本書挑選了臺灣人最常造訪的19處首爾景點,捨棄觀光的視角、動線與慾望,聚焦於首爾各地微小的「反叛」,嘗試呈現觀光地景背後的故事。一如人類的皺紋反映了自身的經歷與逆境、快樂與悲傷、回憶與煩惱、欣喜與痛苦,都市的紋理亦復如是。本書以文字記錄「首爾的紋理」,提供另一種探索首爾的可能性。

第一部〈他者∕我們–1〉著眼於首爾與外部、韓國與世界的關係。自19世紀以來,朝鮮半島與外部勢力發生了各種衝突與交流,作為首都的首爾親身經歷了這波浪潮。從漢城到京城,從京城到首爾,改名換姓的歷史總會在關鍵之處瞥見「外國」的身影。在第一部中,我們藉由韓國華僑的故事(明洞)、與日本的歷史鬥爭(宮殿∕景福宮)、與美國的微妙關係(龍山美軍基地),揭開首爾的多元面貌。

第二部〈江南,慾望之境〉描寫了在首爾堆疊的韓國慾望。1963年以前,江南仍是個滿布稻田、牛車穿行的農村地區,如今此地卻已成為韓國的慾望象徵,第二部描寫了這些慾望。江南的開發與仕紳化(新沙洞林蔭大道);外貌至上主義與整形熱潮中的性別議題(江南站10號出口);文化工作者的貧富差距與極端競爭(淸潭洞K-Star Road);對一流大學的偏執與教育資源的落差(大峙洞補習街)。

第三部〈首爾的日常與片斷〉著眼於慾望所造就的陰影。韓國經濟起飛時期的慾望打造了今日的江南,然而這些慾望的黑影卻也壟罩著首爾。在第三部中,我們遊走於夜幕低垂的首爾地景。不受慾望資本所青睞的地方(水色);套房公寓屋主為了自身利益,阻撓大學校方興建宿舍的奇聞(新村合宿街);在窄小房間中努力撐出日常餘裕的考試村(鷺梁津考試村);與大型超市抗衡以求得立錐之地的傳統市場(南大門市場);備受抨擊、疏遠與排除,老人與男同志的據點(塔谷公園與鍾路三街);自殺的意義與現場(麻浦大橋)。

第四部〈保存與剝製,開發與再生〉描繪了慾望的風暴過後,頓失依循的首爾。當經濟起飛的榮景不再,都市的戰略便從大規模的土地開發,轉向土地的高階開發。過程中,各方立場南轅北轍,在保存與剝製之間游移,而首爾正處於這場爭奪的核心。我們將在第四部一一探究這些地方。傳統商業化與常民生活的衝突(北村韓屋村);在主事者強烈的意志與推進之下,大肆進行的都市整頓(清溪川);工人的街角與故事(昌信洞縫紉村與全泰壹)。

第五部〈他者 / 我們–2〉進一步描繪內部的他者與我們。政治權力與資本力量縝密交織,人們在此過程中區隔出「他者與我們」。有別於地理上的區分,這種區隔劃出了一條嶄新的界線,將勾結與疏遠、加害與被害、執行與驅逐一分為二。因政商勾結而不斷擴大的資本堡壘(蠶室的樂天,樂天的蠶室);國家安全企劃部橫行國家暴力的痕跡(南營洞與南山);都市與權力的冷酷,將拆遷戶連根拔除(龍山慘案現場)。我們將藉由這些場景走入邊界。

繼續閱讀

《處方箋:一位醫者的思索筆記》

標準

【基本資料】

編號:Ponder 05

作者:凱倫•希區考克(Karen Hitchcock)

譯者:劉思潔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1日

ISBN:978-986-06604-6-3

頁數:368頁

定價:420元

規格:14.8 x 21 cm/平裝/單色

【內容簡介】

一位醫者開立的另類處方箋,
寫給也會生病的自己、行醫生涯中交會的病人、
身處其中的醫療體制,以及心心念念的社會世界。

「這些短文和隨筆都寫於清晨時分,在我窗外街上的電車開始隆隆行駛之前,在大家都還沒醒來的時候。這段時間是我的額外空間,讓我有機會安靜思考,我們身處在會產生某種揮之不去的背景雜音的醫院繁忙中,究竟是在做什麼。……記憶中那個在醫院裡的我,就像個玩著裝扮遊戲而上氣不接下氣的小女孩。然而,那時所留下的白紙黑字,證明了我還能夠保有一些零星的思考時間。」

希區考克醫師在熙來攘往的公立醫院裡服務,與背負著各樣生命故事的病人相遇,包括一心依賴藥物而拒絕做出生活改變的中年女士、堅信靈氣療法而導致嚴重肺炎的年輕男子、只能從食物獲得慰藉的孤獨暴食症患者、做過多項檢查卻找不出問題所在的絕望病人、因各專科推諉收治而被懸置在急診處的未分類病患。這些揪心的交會經驗,令她寫下深刻的行醫體悟:「醫師坐在診療椅上,面對的並不是腎臟和心臟,而是複雜、有衝突又不完美的受苦之人。」

除了凝視眼前的病人,她也不斷回望自身的生命經驗,像是恣意吸菸與探索非法藥品的混亂青春期、從文科生轉變為醫學生的心路歷程、在宛如「男士俱樂部」的白色巨塔裡懷抱性別意識、自己也需要「過度檢查」才能安心的時刻、到偏鄉醫院服務目睹的光怪陸離現象、被病人家屬無理指控的椎心之痛、主治病人在自己的醫療決策下過世的巨大失落。

她還從各種視角來思索醫療體制本身,以及醫療與社會的關係,諸如大型藥廠與執業醫師的糾纏關聯、主流醫學和另類醫療的整合辯證、將社會問題簡化成醫療問題的後果、反毒大旗下的藥物禁令與大麻研究、醫療的消費者模式對醫病關係的衝擊、醫學院挑選入學生的機制設計、醫療資源的城鄉差距、戴口罩的公民義務與疫苗分配的正義問題、疾病篩檢的效果及迷思、全民健康照護體系與私人醫療保險的競合。

曾獲文學獎的希區考克醫師以她的敏銳心靈及生花妙筆,寫下見聞過的醫院風雲和世間百態。這些時而哀傷動人、時而幽默慧黠、時而批判反諷的細膩文字,顛覆了主流的論述與思維框架,為我們開啟一扇又一扇的思索之窗。

繼續閱讀

《我的黑手父親:港都拖車師傅的工作與生命》

標準

【基本資料】

英文書名:Being a Craftsman: Life, Work and Social Mobility of Trailer Makers in Kaohsiung
編號:Misfits 18
作者:謝嘉心
攝影:Chih-Hsuan Wu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
ISBN:978-986-06604-4-9
eISBN :9789860660456(epub)
頁數:328頁
定價:380元
規格:14.8 x 21 cm/平裝/部分全彩

【海外版權銷售紀錄】

售出韓文版權 SANZINI

【選書與獲獎紀錄】

【相關報導與書評】

【廣播或影音節目】

【內容簡介】

「不好好念書,長大就跟我一樣當黑手!」──父親


「父親用他的技術養活了一家子,為什麼卻把自己和自己的工作當成負面教材?」──女兒

工人女兒對於父親最深情的疼惜

深刻動人、具有台灣味的黑手師傅民族誌

看見技術工人的驕傲、自豪與矛盾

吳曉樂、張慧慈、謝國雄、林文蘭、宋世祥、劉清耿  感動推薦

繼續閱讀

角落裡的微光《失去青春的孩子》書摘

標準

文|涂曉蝶(本文摘自《失去青春的孩子》頁264-269)

照片為髮廊場景,圖中人物非建教生(張國順 攝影)

們常常在說,這些建教生的囝仔,就像人底,我們在買水果,攬面的都是一些一流省中,就水嘛。人中的就是一些國立的高中職,這些人底的沒人要愛。你看一流省中會不會要這些學生,你看看那些國立高中職要不要這些學生? ——乳酪老師


乳酪老師投入建教合作教育多年,猶記得我第一次到學校找他,離開時已過晚餐時間,天色亦已漆黑。乳酪老師送我離開後,回頭往教室的方向走去。看著他的背影,下午他說過的話霎時在我耳邊重播起來。他說建教生現在都被稱作「賤價生」,被看成廉價勞工,至於建教合作的學校和店家則被當成「黑五類」般的存在。他說話時的語氣帶著憤慨,但我感受到更深一層的情緒,是難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