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譯序
經濟,不只是數據指標,也可以是人與人之間互惠共好的美好相遇
周睦怡
全球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貧富懸殊、環境汙染、高失業率、社會衝突加劇和民主倒退等問題。臺灣在過去50年積極融入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儘管國民平均所得提高,但貧富差距、青年失業和非典型就業、低薪和少子化等問題卻日益嚴重。面對資本主義帶來的副作用,全球各地興起一連串的社會運動來表達對現行經濟體制的不滿,而這些憤怒也化為積極的力量散布在世界不同角落。從社區、鄉村到城市,許多人開始組織起來,透過集體智慧、民主決策、資源串聯和科技的運用,共同打造友善環境和社群連帶的另類經濟,以及涵容(inclusive)的社會。
後太陽花時代的挑戰
2014年,《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倉促通過引發了太陽花運動,除了反對政權一意孤行,運動者也對現行的經濟體制表達不滿;這股力量後續也轉化為更積極的行動,許多青年相繼返鄉和留鄉,透過社群連結與創新思維發展在地經濟,並提倡民主生活以回應地方社會的需求及困境。然而在後太陽花時代,臺灣仍然是以資本主義經濟型態為主,國家與大型企業的合作也依然緊密,面對如此困境,在民主轉型過程中被擱置的社會民主改革理想,是否有機會透過公民社會與經濟民主社群的結盟和行動,開拓出有利於另類經濟實踐的環境和制度條件?
帶著這個提問,我在2015年的夏天加入了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團隊,從而有機會跟著大學團隊進入臺灣各地不同樣貌的社區中,認識當地的環境、產業和文化,傾聽人們的故事和期待,一起描繪美好生活的藍圖。然而,什麼樣的社會和經濟運作方式,才能夠抵達夢想中的美好生活呢?看得愈多,認識愈深,我對於「美好生活」的定義就變得愈模糊,卻也愈豐富。地方社會的多元性為打造美好生活的「目標」增添許多難度,但若從「過程」去思考,這些多元性其實意味著諸多可能性,也讓另類經濟有了生根發芽的空間。因應地方的多元性,大學團隊要怎麼做才能「接地氣」,融入不同思維與社區共作?大學團隊該怎麼做才能與社區互惠共好,形成有機的合作?團隊與社區又該如何妥善運用和重構在地的有利條件,讓共創的方案或機制能夠永續發展?這些實作現場遇到的問題,是所有外來團隊參與社區工作都需面對的現實挑戰。
共同體經濟的行動指南
《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對於上述的提問帶來許多思考和行動上的啟發。本書透過世界各地的案例,提供了一套行動指南,告訴大家如何實踐共同體經濟,以實現人們與地球共同的福祉。這不是烏托邦的空想,而是已經發生且逐步累積的進行式過程。因此,我一直希望能將本書介紹給臺灣的朋友,讓有志於創造另類經濟,打造另一種生活型態的公民社會組織和社區伙伴,能夠得到支持的工具和精神上的鼓舞。而另一個重要目的,則是希望透過本書的翻譯出版進行社會溝通,讓這些被稱為「社會經濟」、「團結經濟」、「另類經濟」、「社區經濟」、「合作經濟」及「經濟民主」,即本書稱之為「共同體經濟」的想法和實踐方式能被大眾認識並接受,進而一起行動。我期盼能讓臺灣社會正視多元經濟(不只是資本主義式的市場經濟,還有另類的和非市場的交易與交換模式)的存在與價值,並且能夠彈性組裝、善加運用,如書中所強調的,從多樣性中創造出韌性。
本書立論的基礎在於:我們的經濟是我們所做的決定和所採取的行動之結果。有別於資本主義的競爭邏輯和獲利最大化,共同體經濟強調的是倫理協商,並依此做出倫理的決定。在此過程中,我們(包含人與其他存有者)成為共同體。因此,共同體經濟象徵著休戚與共,仰賴「連帶和合作」,納入社群和環境的共同福祉。經濟的面貌因而豐富多元,價格(數字)只是其中一個面向,更重要的是數字無法呈現的。透過社群的集體智慧,我們共同創造多樣的價值、建立認同,並形成各式各樣的交換關係;一來展現了經濟多樣性的種種創意,二來也透過交換關係和互動促進了不同社群間的團結。這個團結是社群間重要的共有資源,由參與的社群一同強化、擴大和守護。
本書很重要的一項原則,在於強調重構(reframe)「人與人」與「人與自然」的關係。從競爭、榨取式的關係轉化到合作互惠、相依共存的關係,也因此名為「共同體經濟」,而共同體經濟還包括跨世代的關懷與責任,永續精神深植其中。在此,共同體的精神包含相互依賴,以及共同承擔維繫地球資源和社群共融的責任。面對愈來愈多無法預期也無法避免的危機,我們無法仰賴任何藍圖告訴我們該如何做,而是需要善待環境、友愛社群,創造能一起合作回應問題和挑戰的伙伴結盟,從實作中累積能力和信任,從共作中找到希望和繼續前進的力量。
臺灣社會的在地實踐
回到臺灣的脈絡,過往結合土地與生活的社區營造工作,為臺灣公民社會奠定了重要的發展基礎,但運作所需的經費和資源,多仰賴來自國家、企業或社會大眾的外部資源,使得主體性和自主性受到侷限,且難以永續。面對這樣的難題,本書對於「共有化」財產的相關討論,包括共有資源的打造和共同守護及治理,提供我們重要的思考與行動切入點。臺灣社會對於財產的想像多半是私有或公有,公有財產擔憂有心人搭便車或浪費,私有財產則有排他以及任意運用的問題。在社區中一起創造的東西(空間、硬體或服務),或許能以共有的方式來運用。這並不等同於公有,因為僅有部分人參與其中,當然它不會排除服務所有人(所以有其公共性),但運作的相關規範應該要由參與者共同訂定,因為他們才是最理解也最希望永續經營的那群人。如此也才會有一群人持續守護這些共有資源,避免有心人搭便車卻不願意維護,而造成資源耗盡的苦果。這正好能回應前文的疑問:共創的方案和機制如何能夠永續運作,並調整貼近地方需求。
另類經濟的實踐與論述,需透過教育去推廣和深化。近年來,臺灣推動大學在地實踐以履行社會責任,為地方公民社會增添積極的參與者和行動伙伴。在大學與社區一起面對問題並尋求可行解方的過程中,學校有機會在教學中系統性地帶入另類經濟的理論架構,經由實作課程的鍛鍊,促進跨專業的協力共作,並培養學生和參與者跨域合作、判斷並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大學與地方社會共作的經驗和成果也能成為公共財,進一步作為政策倡議的依據,以開創有利於另類經濟發展的制度條件和支持環境。
社會經濟的知識社群和實踐社群為何深具行動力?這是沒有親自參與就無法體驗到的感動過程,這些投入在社會經濟知識建構和實踐中的伙伴,總是無私地分享他們的經驗和想法,並且有著難以想像的樂觀和活力,不斷帶給旁人溫暖和力量。翻譯本書的過程中,我同樣受惠於這樣的熱情和支持,讓許多的不可能化為可能。這本書牽起了許多難得的緣分,來自澳洲、美國、魁北克、香港,還有許多在臺灣各地努力實踐的伙伴,共同成就了本書中文版的面市。而在回覆我的信件中,作者吉勃森教授也鼓勵我們在中文版裡加入臺灣的經驗,與書中提供的工具對話,這個提議令人動心,但礙於時間和力氣的限制,無法在這次的出版達成。我殷切盼望本書的翻譯能讓投入社區轉型和期待經濟民主的伙伴,有機會展開更多的對話和實作交流,一起共學、共作、共享,並書寫臺灣在地實踐的經驗,與書中的工具和案例密切對話。這不僅是對原作者群最好的回饋,當我們能進一步提出臺灣社會經濟的本土論述和工具箱,來豐富全球社會經濟的理論與行動時,這正是用我們的心智和雙手實踐「共同體經濟」最好的證明。
參考資料
1. 洪敬舒、張烽益。2021。《勞動僱用資本:以「經濟民主」翻轉資本主義之路》。臺北:台灣勞工陣線。
2. 林宗弘、洪敬舒、李健鴻、王兆慶、張烽益。2011。《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化的危機》。臺北:台灣勞工陣線。
3. 陳東升。2017。〈另類經濟模式的比較與探討:台灣的經驗〉。收錄於《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李宗榮、林宗弘編,頁571-605。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4. 張韻詩。2014。〈轉型城鎮〉。收錄於《共享城市:從社會企業、公平貿易、良心消費到共享經濟(上)》,鄒崇銘、黃英琦、阮耀啟編,頁144-145。香港:印象文字。
5. Amin, Ash, Angus Cameron, and Ray Hudson. 2002. Placing the Social Economy. London: Routledge.
6. Bouchard, Marie J. 2013. “Introduction: The social economy in Québec: A Laboratory of social innovation”. In Innovation and the Social Economy: The Québec Experience. Edited by M. J. Bouchard, 3-24.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7. Gibson-Graham, J.K. 2006. A Postcapitalist Politic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8. Kelly, Marjorie and Ted Howard. 2019. The Making of a Democratic Economy: How to Build Prosperity for the Many, Not the Few. Oakland: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9. Wright, Erik O. 2010. Envisioning Real Utopias. London; New York: Verso.
引用通告: 《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邁向幸福經濟共同體的倫理行動指南》 | 游擊文化/公共冊所